如何使家庭影院音响效果最好

1、器材选配的一般原则

家庭影院最基本的特征是:大屏幕高清晰度的画面和高保真的环绕立体声音响效果。音视频播放设备首选DVD或PDVD激光影碟机,AV放大器应选具有独立5.1CH输入/输出端子与放大电路的环绕立体声功放,扬声器系统至少应有L、C、R、SL、SR五只或由L、C、R、SL、SR、SUB六只音箱组成。

家庭影院系统的核心是环绕声解码器,它可以内置于信号源设备或AV功放中,也可以是独立的。为连接和使用方便,家庭中一般选择内置于信号源(如激光影碟机)或AV功放,但如果不是器材配置上的必需,一般不要选择内置于信号源的解码器而应该选择内置于AV功放的解码器,因为无论是线路连接方便程度还是性能上,前者都无法与后者相比。

选购器材时,要兼顾整个家庭影院的投资比重。一般观点认为,在家庭影院中,音视频设备对音质的影响程度为:音箱占50%,AV放大器占30%,信号源占20%。这不能作为标准,但可作参考。

2、AV放大器的选购

(1)选购名牌产品 AV放大器是家庭影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量选择技术指标高、性能优良的产品。购买时应尽量到信誉好的商家,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产品。

(2)确定内置解码器的类型 AC-3随着世界电影界的公认已开始广泛应用,其软件DVD碟片已渐趋成熟并将成为市场主流,选购内置AC-3解码器的AV放大器是顺应潮流的需要。但DTS在某种程度上是比AC-3更具优势的环绕声系统,软件数量越来越多,因此,选购内置AC-3和DTS双解码器的AV放大器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3)选择合适的输出功率 这一点非常重要,应根据音箱实际使用时所需要的推动功率来确定AV放大器的额定输出功率,通常AV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应该是系统所用音箱额定功率的1.5~2.0倍。输出功率选得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输出功率选得过小,就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使音箱得不到足够的推动功率,整个音响系统无法发挥最佳的音响效果。

选择AV放大器时应如何确定所需的输出功率呢?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的大小应根据听音环境的大小、吸声条件以及所用音箱的灵敏度大小决定。实际使用时所需输出功率往往比理论计算值小得多,如果使用时功率放大器的音量控制旋钮只需旋转到最大音量的1/3位置,音箱重放出来的音量就能满足实际听音的需要,就说明其输出功率能够满足使用要求,选得比较合适。

AV放大器的作用与调整

为利于散热,放大器上的散热孔要保持畅通,不要与家庭影院系统所用的其他音视频设置重叠放置;对于具有解码器的多声道AV放大器,其使用与调整则较为复杂,使用时,如果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不是系统硬件匹配上存在问题,那就是由于系统的使用与调整不当所造成的,问题多发生于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连接各个组件

AV放大器输入、输出端子众多,与各种信号设备及扬声器系统接线时,必须确保各音频组件和视频组件所有连接均正确无误,如L(左)对L(左),R(右)对R(右)、“+”对“+”、“-”对“-”。有些组件需要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并且端子名称也不相同,如COAXIAL(同轴)、OPTICAL(光纤)、S-VIDEO(S视频)、VIDEO(视频)、AUDIO(音频)等,每一种端子又有IN(输入)和OUT(输出)之别,必须保证不同类别、输入、输出端子之间对应的正确的连接,这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

2、正确选择和设置工作模式

(1)输入模式(INPUT MODE)选择 放大器一般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输入模式,如AUTO(自动)、ANALOG(模拟)、DTS(数字影剧际系统)等,要根据播放的节目源类型正确地选择输入模式才能使系统发挥出最佳性能。信号选择优选顺序为:用杜比数字或DTS编码的数字信号→普通的数字信号(PCM)→模拟信号(ANALOG);在输入模式被设定为AUTO(自动)位置时,来自信号源的输入信号按下列优先顺序进行选择:COAXAL(同轴)端子→OPTICAL(光纤)端子→ANALOG(模拟)端子。注意:有些模式是相互制约的,选择不当会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放大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2)音效模式的选择 要正确地使用EFFECT(音效)开关。在系统播放标准立体声音源如CD唱片或双声道磁带等节目时最好关闭音效扬声器(中置和后置),以得到原汁原味的声场效果;在欣赏影片或播放编码节目源时也要正确地选择音效处理程序:

PROLOGIC、AC-3、DTS或各种不同的CINEMA DSP(影剧院数字音效处理器),选择是否得当,对于能否得当,对于能否得以良好的环绕立体声音响效果至关重要。

3、扬声器系统的设置与调整

当家庭影院系统工作于环绕立体声模式时,环绕声场效果好坏除与扬声器系统本身质量和性能有关外,是否正确地进行了设置与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设置扬声器的工作模式 根据系统配置扬声器(音箱)的大小、有无,正确地设置中置扬声器(CENTER SP)、后置扬声器(REAR SP)、主扬声器(MAIN SP)和超低音输出(BASS OUT),使之处于合适的工作状态。中置扬声器工作模式(CENTER MODE)一般有三种:普通(NORMAL)模式——适合于中置音箱外形尺寸较小、各项性能适中的情况;宽广(WIDE)模式——适合于中置音箱与前置主音箱频带、承载功率等指标相当的情况;幻象(PHANTOM)模式——系统不配置中置音箱时选用此种模式。在有些AV放大器的使用说明中,以上三种模式往往被称为SML(小扬声器)、LRG(大扬声器)、NONE(无扬声器),但选择原则同上。同样,主扬声器和后置扬声器也要根据其大小和性能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超低音声道根据有无连接超重低音扬声器也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可供选择。另外,还有两种工作模式:3CH(三声道模式)——省略后置环绕音箱,只保留前置、中置音箱:OFF方式——中置及环绕声道关闭,无输出,适用于播放标准立体声音源,如CD碟片。

(2)扬声器音量平衡调整(输出电平调节)调节各声道的输出电平使各个扬声器功率保持平衡,是获得最佳整体音响效果的关键步骤。使用测试音频信号进行调整:将总音量控制旋钮置于1/3处,BASS(低音)、TREBLE(高音)和BALANCE(左右音量平衡)控制旋钮设定至“0”位置,接通测试信号(按一下“TEST”键),将按下列顺序听到各扬声器发出约2秒钟的测试音频信号(像随机噪声):左主扬声器→中置扬声器→右主扬声器→右后置扬声器→左后置扬声器,调整各声道的输出电平使之相互匹配,即各个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响度均衡一致。没有测试信号的AV放大器,可以利用带有环绕立体声伴音的故事片来调整,基本过程同上。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正版多声道编码DVD碟片,大多附带有测试音频信号。

(3)调整响度 聆听环绕立体声要达到满意的临场感必须有足够的响度,即一种与真实声音相当的响度。调整响度的方法是:首先调整好各声道的电平匹配,选择一段只有对白的影片,调整系统主要电平(MAINLVL)高低,使总音量控制旋钮处于较低位置时对白响度达到合适程度,没有主电平调节的放大器只能以总音量旋钮来控制响度。当然,要达到一定的响度,对功放配置(各声道功率)也有一定要求。为达到较好的影院效果,不妨将音量稍稍开大一点。

4、延迟时间和动态范围调整

当使用杜比定向逻辑、杜比数字或DTS解码器等处理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主声音与音效声音之间的延迟时间,即调整主扬声器的开始时间与后置扬声器音效声音的开始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以得到适合自己的声场效果。

总之,要使家庭影院系统的声音“靓”起来,既要合理地搭配系统器材,又要正确地使用与调整。在某种程度上讲,系统各种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正确操作与调整比器材选择更重要。再好的器材如果使用不当,其音响效果还不如一套普通器材好。

综合布线系统升级需以人为本

    综合布线是一个用于传输语音、数据及视频信号的智能楼宇基础设施。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园区或一幢写字楼的综合布线使用寿命是15年~20年。但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的传输需求从语音发展到现在的视频、数据等。网络速度也从最初的10M升至10G。网络速度不断提高推动了布线系统不断升级。业内专家表示,为了适合不断发展的网络传输需求,普通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在使用5年~10年之后,就需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在既有建筑综合布线系统改造之前,技术人员除了按照综合布线标准规定的拓扑结构进行统一规划之外,还需要确保系统在升级之后具备兼容性、实用性、灵活性、扩展性等多种特性,更好地适应网络传输的要求。

    首先,必须确保系统的兼容性。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对布线网络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产品必须能同其他设备进行兼容。其次,既有建筑综合布线升级改造应当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实施后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及其所有子系统的通信线路和接口都应当遵循国际标准;具有良好的用户使用界面,网络管理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再其次,系统中任意部分的连接都是灵活的,即从物理接线到数据通信、语音通信、智能控制设备之间的连接都不受或极少受物理位置和设备类型的影响。最后,系统最好具有较强的扩展性。系统中所涉及的材料、部件、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都应当遵循国际标准。未来,无论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智能控制设备推陈出新,出现新的产品,综合布线系统也能够方便地连接到楼宇自动化系统中。

    此外,各个部分都采用高质量的材料、最新的通信标准,用光纤与双绞线混合的布线方式,能够保证系统各个环节的可靠性,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

    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各行各业所提倡的。既有建筑综合布线系统改造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环保和节能。

    在综合布线产品选型时选择符合RoHS标准的产品,保证长时间不会挥发有毒、有害气体。铜缆和光纤选择低烟无卤型产品。这种线缆在燃烧时散发的烟雾量较低,而且不含卤素,可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综合布线设计时尽可能多采用光纤。光纤具有高带宽零干扰的特性,与铜缆相比,光纤在制造工艺上展示出来的环保特性远远胜于其在节约能源方面的表现。选择智能管理的布线系统,实时掌控系统的使用状况,提高端口的使用率、减少闲置端口、缩短故障排查时间。

    通过对既有建筑综合布线的改造,可以使水平子系统支持1000兆及10G的传输速度,主干支持40G甚至100G的网络应用,满足未来系统发展需求。师伟

目前市场主流3D显示技术解析

    最近热映的3D电影引爆了全世界观众对3D娱乐的无限热情与强烈渴望。我们必须承认,3D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正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而世界上行动最快的国家当数英国,在转播阿森纳和曼联队的比赛首次应用3D技术之后,SKY TV英国天空广播公司显然想再度扩大3D英超转播的受众数,从而获得更大的观看人数。

    随着索尼公司与国际足联宣布将联手打造全球首届“3D世界杯”,并发布了2010南非世界杯实现3D转播的25场比赛详细名单之后,使得大众对3D显示的兴趣更加浓厚。继1080p全高清之后,3D俨然已经成为显示设备下一个发展方向。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逐渐兴起的观看理念,您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对于3D显示技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3D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一连串的疑问,相信不少朋友还不能心知肚明。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对3D技术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对3D技术的分类进行较为系统的了解。

眼镜式3D技术介绍

色差式3D技术

    最早出现3D显示技术就是色差式,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也是最为初级的一种3D效果显示方法,这种3D显示的辅助设备只需购买一付红青(红淡蓝)色差眼镜就可以了。成本也最为低廉。

    色差式3D显可以称为分色立体成像技术,是用两台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不足:显示效果有限,3D效果体验不足但是其低廉的成本却使很多财力有限的3D影片爱好者选择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快门式3D技术

    快门式3D技术可以为家庭用户提供高品质的3D显示效果,这种技术的实现需要一付主动式LCD快门眼镜,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象以至于你的大脑将两幅图像融合成一体来实现,从而产生了单幅图像的3D深度感。其成本也比色差式3D显示技术昂贵很多。目前三星、LG所推出的3D电视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3D显示技术。

    快门式3D技术的原里是根据人眼对影像频率的刷新时间来实现的,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左眼和右眼个60Hz的快速刷新图象才会让人对图象不会产生抖动感,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便观看到立体影像。

    不足:由于技术成本的制约其成本也较高,如果是同时约几个朋友来看3D电影的话就要每人都有一付这样的眼镜,这就需要花很多钱,如果是每人独自观看的话那互动性就差了。

偏光式3D技术

    偏光式3D也叫偏振式3D技术,属于被动式3D技术,眼镜价格也较为便宜,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偏光式3D技术。和快门式3D技术一样,偏光式3D也细分出了很多种类,比如应用于投影机行业的偏光式3D需要两台以上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投影机才能实现3D效果,而应用于电视行业的偏光式3D技术则需要画面具有240Hz或者480Hz以上的刷新率,从实现的方式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在技术方式上,偏光式3D技术是被动接收所以也被称为属于被动式3D技术,辅助设备方面的成本较低,但对输出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非常适合商业影院等需要众多观众的场所使用。

    不足:光线偏振系统的价格却不菲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裸眼式3D技术

    裸眼式3D技术大多处于研发阶段,主要应用在工业商用显示市场,所以大众消费者接触的不多。从技术上来看,裸眼式3D可分为光屏障式(Barrier)、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和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三种。裸眼式3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但是分辨率、可视角度和可视距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目前已经有包括三星 在内的多家显示器厂商都推出了免佩戴专业眼镜就能看到3D立体画面的显示设备,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人们完全不需要佩戴眼镜就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这项技术一般被称为“裸眼多视点”技术,也就是不通过任何工具就能让左右两只眼睛从显示屏幕上看到两幅具有视差的、有所区别的画面,将它们反射到大脑,人就会产生立体感。它也利用了人眼的视差原理,通过给观看者左右两眼分别送去不同的画面,从而达到立体的视觉效果。由于观察着可以不佩戴眼镜,因此这些技术非常适合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大屏幕显示器,便于多人观赏。

    不过,裸眼3D显示技术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人们在观看屏幕时,必须位于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观察到立体画面,若距离屏幕位置太远,或观察角度太大的时候,3D效果并不明显。此外,若离屏幕距离太紧,人会有明显的头晕现象,因此该技术暂时还不适合在小尺寸显示器上使用。此外,这种技术在显示效果方面相对较差。

    写在最后: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3D技术仍是眼镜式3D技术居多,然而片源+眼镜的额外开销,一定不是3D所能带给我们的最佳解决方案。据称XpanD推出的新款3D眼镜价格在125美金-150美金之间,约800-900多人民币,6月份发售。只是不知道如此的价格,会有多少用户为之买单?

智能电网用户端关键技术解读

    低压电器是一个量大面广的重要基础元件产品,承担着大部分电能的分配和控制任务。目前,随着广为注目的智能电网建设问题日益得到国家重视,与电力行业紧密相连的低压电器产业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低压电器怎样能满足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专访了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电器分所所长尹天文。

    “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中对低压配电以及用户端方面已经有些内容,但目前还不够具体。”尹天文指出,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地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的关键技术,制订智能电网用户端实施路线图。

    “到目前为止上科所对智能电网用户端的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我们希望能够与有关单位开展合作,将智能电网低压领域的规划和标准纳入到总的规划和标准中去。”尹天文强调,“用户端的工作很关键,如果现在不做,将跟不上智能电网总体发展要求。”

    经过梳理,尹天文认为用户端整体架构主要分为三大系统:智能电器及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楼宇系统。

智能电器及系统
    是指具有双向通信、故障预判和预警、负载监控、全电流范围选择性保护、电能质量监控,能实现区域联锁并可快速安全恢复等功能的高度智能化的电器设备及系统,是构成用户端智能配电网络乃至整个低压配电网的基础性电器设备及系统。

    “在三大系统中,我国智能电器及系统的基础工作是最好的,”尹天文介绍,我国从第三代低压电器产品研制起就着手发展智能化低压电器,其后又开发了可通信的低压电器,产品集成了基本的智能化与通信功能,能够基本满足智能电网的相关需求。虽然这些产品的一部分智能化功能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大部分功能尤其是通信功能并未真正利用起来,这与我国用户端发展缓慢不无关系。

    而现在,建设智能电网对用户端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智能电网的互动、自愈、优化、集成、兼容等特征在新一代低压电器中都要体现出来。因此,今后用户端将越来越受重视,智能电器及系统要集成许多新的技术,如预警与区域联锁等新技术等,使低压电器更符合智能电网的要求。

    目前,在上科所主持领导下开发的我国第四代低压电器产品将陆续上市,“它们集成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概念,完全能满足智能电网使用的需求,与智能电网结合的非常紧密,”尹天文讲,“第四代产品正赶上建设智能电网的市场契机,这些产品的诞生与应用将对构建我们的智能电器及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撑。”

能源管理系统
    具有双向通信、负荷调节、能源系统分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用户端储能充电、双向电量计费、节能管理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不同用电需求采用具有个性化地节能、经济运行等方式对用户端进行能源管理的系统。

    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用电量较小,因此能源管理系统在初期主要针对工业、楼宇等大用户。“目前能够实施能源管理的企业很少,因此我国的能源管理市场很可观。”尹天文指出,实施大用户的能源管理需要国家出台政策予以支持,通过实行分时电价来削峰填谷,引导电力消费。“这其中就会涉及一些新技术,如电力储能技术、负荷控制技术和新能源接入技术等。”据尹天文介绍,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储能、充电等相关技术都是下一步要加以攻克的课题,另外还有新能源发电涉及的预测与接入、切出等技术。

    而目前对于居民而言,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智能电表的使用。“智能电表是能源管理系统中最主要的元件,过去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远程抄表上,但是远程抄表仅仅是智能电表最基本功能之一。”尹天文讲,“从远期来看,智能电表在家庭用户中,它就是一个微型能源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路由器,所有的信息都集中在这个表上,通过这个表来连接用户和供电企业。今后的智能电表可实现双向通信和双向计量,以实现用户与电力公司之间的电能买卖与应用管理。”

智能楼宇系统
   
是指具有建筑照明自动控制、家电控制、远程监控、安全防范、情景控制等功能,可实现楼宇或家居智能化和高效能源管理的系统,主要包括节能型照明和空调管理系统、智能家电控制系统、火灾预警与报警系统、防入侵和防盗等系统。

     “智能楼宇系统目前有许多技术需要攻克,”尹天文指出,“智能楼宇系统最简单的实现单元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系统就是将节能型的照明、空调、家电等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并且可以交互式远程监控。由若干智能家居单元可构成智能楼宇或智能化小区,其中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海量数据的高速处理、各种系统的匹配和兼容,以及智能楼宇里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系统的集成问题等。

    “由这三大系统构成的智能用户端是我们低压电器行业发展的方向,在智能电网的大力推动下,智能用户端今后会发展很快,因为过去我们在这些环节基础还非常薄弱。”尹天文强调,“基于智能电网的概念,上科所已经着手制定智能电网用户端的整体规划。”

    “如果没有整体的解决方案,实际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尹天文解释道,“因此对于之前提到的三大系统的构成、涉及的技术、要形成的系统与产品等都要进行整体规划。” 

    “之后,我们将根据规划搭建一个试验平台,也是演示平台。”尹天文进一步介绍说,“这一平台将有两大功能,一是测试与试验功能,检验研制出的产品是否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二是演示功能,将我们对于智能电网的理解形成具体的演示平台,引导技术发展与市场推广。” 

    据介绍,上科所将用户端三大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智能用户端的建设: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开发一些简单的基础设备,在现有基础上,搭建基础性系统。智能电器及系统方面,符合智能电网要求的第四代产品将陆续进入市场,在此基础上,上科所将基于3S-Net搭建新一代的智能配电与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方面,将先攻克智能电表,然后建立一些小型的能源管理系统,重点实现有效的负荷控制。智能楼宇系统方面,第一阶段将先解决智能家居的问题。除上述系统建设外,上科所也将着手进行配套标准的制订,做好基础工作,并尽量多地进行示范工程的建设。

    第二阶段将上升一个层次,完善整个系统,使配电领域主要的低压电器产品与系统全面满足智能电网需求;能源管理系统将攻克新能源的接入切出与储能技术;智能楼宇系统方面则要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并进一步加强智能用户端的市场推广。

    第三阶段将是完善应用期。根据上科所的整体思路,前五年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示范应用阶段,后五年则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品与系统和市场推广与应用阶段,将使智能电网的整个系统从上到下全面贯通,全面实现智能电网总体目标。

    “我们在智能用户端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按照智能电网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可以提供智能配电网与用户端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且还能够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器产品。”尹天文最后讲,“随着国家智能电网规划对用户端的逐步重视,并伴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产品的不断推出,我认为我国的低压电器行业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必将大有作为,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将使低压电器的发展再次腾飞。”

WiFi、UWB、Wireless HD大比拼

    从苹果到微软,人人都在说今年将推出能够在个人电脑、电视等家庭设备上播放照片、电影以及音乐的产品。所有这些节目如何才能从客厅走向其它设备呢?

    答案可能是:通过无线连接。一些技术组织正在致力使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线路或者家中的电线网络来传输媒体内容。但很多的专家表示,无线传输可能是家用媒体传输最便宜,最便利的途径。

    Farpoint集团一名分析师Craig Mathias说:“有线电视网络不是理想的传输方式。而在家中重新布置一套网络又显得太昂贵,太混乱了。无线是比较理想的方案。”

    坦率的讲,过去的无线媒体播放技术也有它的问题。Linksys、戴尔以及索尼等厂商已有类似的产品上市,但销售情况不佳。但专家们认为,新的无线技术可能会让家庭无线传输更有吸引力。

    这些技术将成为本周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的一个热门主题,一些厂商将在展会上公布“多个房间DVD录像机”(DVR),媒体中心及适配器等产品,而苹果也将在旧金山的Macworld展会上公布其iTV产品上无线技术的更多细节。WiFi、UWB(超宽带)以及新的“Wireless HD”都将成为热门话题。

    那些802.11n标准产品公司将更多的谈论WiFi。尽管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尚未批准这一标准,但WiFi联盟有望在今年底对相关的设备进行认证。

    一年多前,许多厂商已经在销售符合802.11n草案标准的路由器。其中一些厂商将在本次消费电子展上公布一些产品。

    新的WiFi标准对视频传输增色不少,因为其数据传输的速度比原来的WiFi版本标准高出不少,峰值水平可以达到每秒540MB,这是802.11g技术传输速度的10倍。实际的传输速度可能低于这一标准,但802.11n仍然比现有的WiFi标准快。

    由于802.11n使用了“MIMO”(多入多出)技术,因此它能够远距离传输数据,在室内,它最长可以传输150英尺。当部署得当,802.11n可以穿越好几堵墙。

    高通公司无线连接部的副总裁Greg Raleigh表示,这种特性可以让它覆盖整个家庭的网络连接,Greg Raleigh原来是MIMO芯片制造公司Airgo的总裁,这家公司最近已被高通收购。他说:“如果802.11n部署得当,它能够畅通无碍的传输视频。你不必担心原来的电路插座或者开关会影响传输效果。”

    Ruckus等初创厂商已经在研究能够提高可靠性的WiFi兼容技术。由于WiFi使用了一种未经批准的频段,因此它能够被家中的其它无线设备干扰,像无线电话,车库遥控开启装置等等。

    Ruckus已经开发出一种符合802.11g信号规范的“智能WiFi子系统”,这家公司有可能还会推出兼容802.11n 标准的系统。

    其它厂商也在致力提高WiFi的性能与可靠性。来自北加州的Neosonik已经开发出了一套符合802.11a规范的无线家用音响系统。Quartics也在致力开发更稳定的WiFi芯片。

    Radiospire Networks等已经建议使用Wimax来进行家庭视频传输。英特尔和摩托罗拉正在开发针对家用电脑及其它消费电子产品的Wimax芯片组。

    但Wimax技术很有可能会作为一种广域宽带技术去替代现有的蜂窝或城际WiFi服务通信。Sprint Nextel通讯公司已经表示,它计划在其下一代的2.5GHz无线服务中使用WiMax技术。

    802.11n WiFi极大的提高了WiFi信号的传输效果,如果不经过压缩,这种技术的速度尚不足以支持高清晰流媒体节目的传输。相反,其它一些无线技术可以进行高清视频的传输,但其传输的距离太短了。

    最近几年,芯片制造商们已经在鼓吹UWB技术,他们认为,UWB是一种高速,短距离,低电耗的无线技术,可能会替代有线网络。但过去一年,这种技术没能形成一种统一的公司标准。即便如此,WiMedia联盟已经在认证一些产品。

    贝尔金已经宣布将推出一种无线USB网络集线器,这种集线器能够在30英尺以外的距离进行最高480Mbps的数据传输。欧盟已经对这种技术开了绿灯,韩国SK电信也计划在手机中添加UWB模块。

    总的来讲,UWB技术的数据传输胜任范围在每秒100MB至每秒2GB之间。但和WiFi不同的是,它有距离的局限性,其传输的距离在10英尺到30英尺之间。因此,WiFi的支持者们说,UWB技术在家庭视频传输方面永远无法和WiFi相比。

    高通的Raleigh说:“超宽带在家庭视频传输方面没有希望,因为10英尺的传输距离简直太短了。它仅能在一个房间范围内使用,无法破墙传至另外的房间。”

    但象Farpoint公司的Mathias等专家认为,距离的限制不是问题,因为可以使用中继器来加强信号的传输强度。他说,传输未经压缩的视频信号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不牺牲图像的质量。

    别的短途无线技术可能为传输无损高清视频提供希望。去年底,索尼,松下,三星,东芝,NEC以及LG电子宣布,他们将合作开发一种名为“无线高清”(Wireless HD)的技术,这种技术使用尚未被批准的60GHz频段来传输用户娱乐设备之间的无损高清视频及音频。相关的产品可能将在2008年上市。

    所有这些技术均在不断进步,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现在说谁能胜出为时尚早。无疑,到明年的消费电子展上,用户家中各个设备屏幕上的高清画面将变得更清晰。Mathias说:“这些技术没有哪个是完美的。但最终,市场将决出一两个优胜者。”

IPTV技术方案名词详细解释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用户在家中可以有两种方式享受IPTV服务:(1)计算机,(2)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IPTV既不同于传统的模拟式有线电视,也不同于经典的数字电视。因为,传统的和经典的数字电视都具有频分制、定时、单向广播等特点;尽管经典的数字电视相对于模拟电视有许多技术革新,但只是信号形式的改变,而没有触及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


IPTV关键技术

    IPTV是利用计算机或机顶盒+电视完成接收视频点播节目、视频广播及网上冲浪等功能。它采用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使视频流传输带宽在800Kb/s时可以有接近DVD的收视效果(通常DVD的视频流传输带宽需要3Mb/s),对今后开展视频类业务如因特网上视频直播、远距离真视频点播、节目源制作等来讲,有很强的优势,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概念。

    传统电视播放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电视是单向广播方式,它极大地限制了电视观众与电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互动,也限制了节目的个性化和即时化。如果一位电视观众对正在播送的所有频道内容都没有兴趣,他(她)将别无选择。这不仅对该电视观众来说是一个时间上的损失,对有线电视服务提供商来说也是一个资源的浪费。另外,目前实行的特定内容的节目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放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不方便的。一位上夜班的观众可能希望在凌晨某个时候收看新闻,而一位准备搭乘某次列车的乘客则希望离家以前看一场原定晚上播出的足球比赛录像。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

IPTV的特点及应用

    IPTV是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电器,通过互联网络协议来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数字媒体服务。特点表现在:

1)用户可以得到高质量(接近DVD水平的)数字媒体服务。
2)用户可有极为广泛的自由度选择宽带IP网上各网站提供的视频节目。
3)实现媒体提供者和媒体消费者的实质性互动。IPTV采用的播放平台将是新一代家庭数字媒体终端的典型代表,它能根据用户的选择配置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DVD/VCD播放,互联网游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
4)为网络发展商和节目提供商提供了广阔的新兴市场。目前我国通信事业正在迅猛地发展,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宽带视频信息。可以说中国已基本具备了大力发展IPTV的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

    一般所说的IPTV与数字电视,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烽火网络公司的技术专家从以下方面阐述了二者的异同。

1.技术体系

    IPTV系统又叫交互电视,它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以MP-4为编码核心的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

    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网络体系,与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网络体系架构相同,而开展新型的交互式业务情况下(如VOD),网络体系会有所不同。有线数字电视VOD系统主要包括VOD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MP-2TS流,采用IPOVERDWDM技术,基于DVDIP光纤网传输,与IPTV的分布式架构不同,有线数字电视VOD系统采用的是集中式的服务架构,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只需要放置DWDM接收机及GAM调制等设备即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及管理复杂度,用户终端是数字机顶盒+电视机。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形成数字电视产业链,出现了众多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制造商、前端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

2.业务内容

    IPTV有很灵活的交互特性,因为具有IP网的对称交互先天优势,其节目在网内,可采用广播,组播,单播多种发布方式。可以非常灵活地实现电子菜单、节目预约、实时快进、快退、终端帐号及计费管理、节目编排等多种功能。另外基于Inter网的其它内容业务也可以展开,如网络游戏、电子邮件、电子理财等。

    有线数字电视采用广播方式,如果要实现视频点播必须将原来的HFC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一般情况下,只开通有关生活资讯的交互频道。如果数字电视要支持视频点播时,也是通过CALBEMODEM进入的IP网络来支持,实际上就是IPTV,杭州的数字IPTV系统正是这个模式。从提供的内容服务上看,有线数字电视不如IPTV。

3.主要优势

    IPTV的主要卖点是交互,及Inter网内业务的扩充。IPTV还可以非常容易地将电视服务和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结合在一起,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数字电视的卖点主要为高清的图像质量。

4.用户群

    两者的市场用户群都是家庭用户,只是一个依托有线,一个依托宽带,给用户带来的利益类似。

5.发展前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两者并存的状况。发展数字电视是国家早就计划的政策,IPTV是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增加一个节目频道,并不代替有线数字电视。因为IPTV的实时性广播有一定的使用成本,所以完全用IPTV代替掉有线或卫星电视意义并不大。但是,因为IPTV的众多吸引人们的功能,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目频道还是十分有生命力。从信息产业发展角度看,IPTV还是三网合一的最大切入点。

解读人机界面互动技术的趋势发展

    人机界面的发展趋势,多点触控、动作感应、虚拟实境等等都是目前的当红炸子鸡,不过研究与研发人员的眼光,除了紧盯目前的技术外,眼界应该看的更远,前述三种趋势的新发展即为触控回馈、全身动作感应、扩增实境。

    如何在触控状态下给使用者最贴近真实的使用体验,触觉回馈是相当重要的机制。

    人机界面虽然种类繁多,但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技术发展,多数研发人员甚至终端消费者都会同意,即多点触控(Multi-touch)、动作感应技术(Motion Sensing Technology)、以及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这三点莫属,特别是前两者的发展,在iPhone与Wii的热卖下,几乎已经达到人尽皆知的程度,而后者也相当热门。

    不过设计者的眼光必须看的比现况更远,前述三项技术的发展新趋势,现在也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甚至已经落实到产品上,严格说起来已经不是趋势而已经是实践,当然是人机界面设计者更不可忽略的发展。多点触控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强化触觉式触控回馈能力,动作感应技术则强调能够直接侦测全身动作、虚拟实境则改良为扩增实境,以下分别叙述其发展状况。

触觉式触控回馈
    无论是单点还是多点触控,在实作之后,许多研究发现,触控的人机界面,由于通常是设计在屏幕之上,无论是否触发了设备的反应,触觉的感觉部分完全相同,除了难以判断是否已经完成了指令外,更有可能造成肌肉的伤害,因为在一般的界面中,指尖按压的瞬间感觉,已经足够让大脑判断,并将手指的加速度减低到零,但是多点触控却没有办法这样做,因此手指很难施加压力的强度,久而久之累积之下,可能又成为新的文明病。

    除此之外,由于现在多点触控的承载装置,多是液晶屏幕,但是此类屏幕在强光下,可能会有看不清楚的情况,或是在不方便一直盯著屏幕看的地点使用,都会让触控屏幕比起传统的界面,例如键盘,让使用者更为困窘。前述状况的解决之道自然是合理的触控回馈技术,触控回馈技术的发展,由简易到困难,历经视觉、听觉、触觉三个回馈阶段。

    视觉回馈阶段在触控技术落实后,即被采用,在屏幕上显示不同的状态,让使用者明白其输入已经被接受,但是这样的回馈机制却几乎无法解决前述的问题,因此很快被听觉回馈系统取代,即在触控讯号被接受时,装置会发出声音让使用者明了,甚至听觉回馈还能够模拟使用者熟悉的机器或键盘声,让使用者操控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更高。但声音回馈乍看之下解决了前述的问题,但是却又制造了新的问题,因为声音可能会对不相干的旁人造成干扰,或是让使用者泄漏本身的隐私,或是在吵杂的环境听不清楚或误听等问题,因此最新的发展让触控回馈特别强调触觉回馈机制。

    触觉回馈还可以细分为震动回馈与力回馈两种,但通常合并讨论,此种利用触感的回馈机制之优势,根据工研院IEK的研究,有下列几种:1、可量化的讯号侦测:藉由软硬件的配合侦测而提供量化的触觉回馈程度。2、模拟机械按键的操作手感:机械按键允许使用者可以藉由指尖的触感来确认操作是否正确,然而普通触控面板无法提供同样触感。3、更多样式的使用者回馈机制:除了影像回馈及声音回馈之外,触感回馈亦能补足使用者的使用体验。4、降低视觉负荷:具有触感回馈的触控面板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视觉负荷,尤其使用者在视野受限的情况之下依然可以操作。

全身动作侦测
   
任天堂(Nintendo)几年前推出的Wii游乐器将姿态侦测纳入游戏机,彻底的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游戏机控制模式,不过其在游戏控制器手把中,加入动作感应器的作法,将被微软(Microsoft)箭在弦上即将推出的XBOX 360的杀手级武器「Project Natal」强势挑战。

    Project Natal是指一种全新的姿态侦测人机界面。Wii虽然能够侦测使用者的姿态,而在游戏中做出相应的变化,甚至推出了Wii脚踏垫与Wii Motion Plus装置来侦测更精确的脚部姿态与加速度,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需要外部的装置辅助,甚至为了进化更先进的侦测功能,需要的外部装置也越多。

    但Project Natal则只要使用者站到含有此技术的XBOX360前方,就可以与装置互动,使用者完全不需要任何外部装置。侦测的装置则是名为「Zcam」,是一个摄影机,但最独特的技术与特征,是在于其镜头旁边有一圈LED光源,会发射光波(红外线)记计算光源碰到物体而反射回来的时间,而即时计算达到三空间的相对位置体。,

    Zcam的原理其实跟雷达或声纳一样,但是利用镜头发射的是光波而非声波,并利用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能更精准的计算与定位出3D立体空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并能及时计算达到每秒60页面的连续画面,而据传Zcam本身的运算不需要依赖主机的辅助,所以能让游戏主机专心计算画面内的效果,姿态感测与运算部分完全由摄影机来负责。当然,除了姿态传感器,Project Natal也有阵列麦克风等装置,感测声音。

    当然,Project Natal的设计可预见一些明显的缺点,例如Zcam的摆放位置容易受到限制,如果周围或是使用者身上有可以吸收红外线的设备,就会让Zcam的侦测失准等,但是整体来观察,Zcam的感测设计,从2009年在CES与E3展示之后,就引起相当高的关注与期待,也让对手任天堂与索尼(Sony)纷纷表示有类似的技术将推出,显示竞争对手也都认为Project Natal是一项重大的威胁。

扩增实境
   
虚拟实境的概念是将现有的多媒体化声音、影像、绘图、文字等技术加以整合与改良,一起呈现到使用者前,核心概念是让使用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例如模拟出一个虚拟博物馆,却让使用者与亲访该处的游客有相似的体验。

    虚拟实境的发展,过去受限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无法做的非常拟真,虽然现在计算机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对于模拟真实环境还是力有未逮,例如气味的真实模拟。

    因此许多研究者与开发人员,认为虚拟实境技术发展不能纯然利用虚拟技术,如果能够结合实境,反而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顺著这个理论发展出一支分派,即扩增实境,因此扩增实境严格来说并非虚拟实境的改良,而是新的应用方式。

    扩增实境能够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入虚拟的影像,例如使用者戴上眼镜,就能够在眼镜中为看到的景观加上批注,例如某栋建筑物的用途(手机镜头与屏幕亦可做到),或是GPS讯号直接与车窗看到的影像做结合,达成更直观更明确的导航。

    过去由于虚拟实境需要携带的装备,非常庞大笨重,但是目前已经可以微缩到如同数码眼镜或是手机内装置的大小,因此扩增实境未来的发展甚至比虚拟实境还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