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八大关键词和十大趋势

2019年1月22日,中国商业智能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在这份报告中,QuestMobile 将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八大关键词总结为:上市、增长、下沉、裂变、新人类、边界、监管和粉丝经济。

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迎来第四次上市潮;城市下沉凸显三四线以下城市的潜力,以拼多多、趣头条为代表的社交裂变增长模式备受关注;Z世代正在成长为互联网和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老牌巨头BAT以及新兴巨头字节跳动无一例外都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张其业务边界;监管风暴席卷多个行业,影响深远。

QuestMobile还预判了2019年的十大趋势,5G商业化、产业互联网深化、线下流量新玩法、用户精细化运营等将成为改变2019年移动互联网的新力量。

2019年,IoT将最先受益于5G;拼多多和抖音的强势崛起都说明了垂直赛道远未形成定局。小程序和快应用的迅速发展使得流量入口的竞争更加激烈。88VIP以及“爱奇艺&京东”、“饿了么&哔哩哔哩”等新兴会员形式的出现令生态化会员成为新的争夺焦点。以B站为代表的二次元、足球和跑步等圈层属性明显的节目走向大众彰显小众市场的巨大潜力。

2019012209225235287

小程序和快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流量入口的竞争更加激烈,全景生态流量布局成为趋势;线下流量的争夺中,阿里采用中心化战略,强调集团业务一体化;而腾讯采用去中心化战略,单体自主性较高;通过赞助综艺增加曝光等方式获取新用户的同时,各大App还在通过产品迭代提升用户留存,实现用户的健康增长。

此外,报告还分析了几大垂直行业的发展态势。报告认为,短视频抢夺在线视频时长,超越后者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行业;吃鸡游戏在行业寒冬中逆势增长;移动购物行业凭借用户下沉和社交玩法拉动新一波增长;金融支付行业用户规模在2018年突破8亿,成为仅次于移动社交、移动视频、移动购物、系统工具的第5大行业。

探析人工智能五个不断变化的趋势

虽然,现在还存在很多“伪人工智能”,不过,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019年我们需要关注AI的相关领域,因为变革正在慢慢来临,以下,让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五个不断变化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它们或将成为现实。

11111

1、不依赖程序命令的学习模型改进

机器学习旨在使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并在不依赖于程序中命令的情况下进行改进。这种学习最终可以帮助计算机构建模型,例如用于预测天气的模型。这里,我们介绍了一些利用机器学习的常见应用程序:

  a、财务应用

随着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挑战现有企业,金融业正在迅速发展。这些现有企业中的许多人主要依靠传统的低效方法来提供标准化金融产品的咨询和业务。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在通过引入自动化咨询改变这一领域。机器学习模型也取代了传统的预测分析方法来衡量市场趋势。

现在,机器学习也帮助金融公司预防金融欺诈。而且,还可以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并改善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

  b、医疗应用

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可以利用大量潜在医疗数据,通过基于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的新应用程序可以帮助识别疾病并提供正确的疾病诊断。机器学习还可以帮助人类进行基因测序、临床试验、药物发现和研发以及流行病暴发的预测。

基于AI的系统还帮助医院改善其运营工作流程和数据管理。值得关注的是,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阅读剂量说明或诊断数据时也会犯错误。具有图像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功能的智能AI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双重检查,并确保减少此类错误。

  c、工业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支持涵盖整个制造生命周期的许多应用程序,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生产优化、分配、现场服务和回收。现在,有几个行业正在实施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并在其孤立和分散的SCADA(监控和数据采集)解决方案之上实现更高的协同效应。

此外,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对于制造业来说并不陌生。基于物联网的先进系统现在推动了工厂设备和机器的预防性维护和维修,使用基于AI的技术优化供应链运营也正在不断发展。

  d、AIOps平台

我们大多数人都目睹过IT运营的流程设置,其中IT从业者经常负担过重,每天处理数千个事件。这些分析系统无法利用IT运营数据的真正潜力,这就是为什么要转向开发有更高运营能力的智能系统。

AIOps中的高级AI算法可以自动化分析和关联事件数据的过程,此外,AIOps可以使用实时重复删除,黑名单和关联事件馈送的算法来降低此类事件的频率。

  2、用自然语言处理简化人机交互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该领域专注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语言。基于NLP的应用程序通过理解语音、上下文、方言和发音以及更细微的差别来与人类交互。让我们来看看以NLP和基于AI的技术的发展趋势:

  a.客户服务类聊天机器人

NLP可以支持众多真实的客户服务应用程序,在这些应用程序中,通常是在高度紧张的工作条件下,人们必须处理常规客户查询。基于NLP的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提供更高的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标准化文档更好地解决客户查询来改善客户服务。

  b.虚拟助手

Amazon Echo、Alexa、Cortana、Google智能助理和Siri是NLP进入消费领域的一些最著名的例子。通过了解人类语音请求,AI技术正在改变我们与机器交互的方式。虚拟助理有可能打破我们传统的广告业务模式,并促使我们做出购买决策。

  c.招聘门户网站

基于NLP的招聘门户网站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网站帮助企业处理大规模招聘,人力资源经理需要在这些招聘中分发成千上万的简历。NLP可以通过扫描大量的工作申请并将其与招聘标准相匹配,迅速找到候选人。与过去的门户网站不同,这些门户网站不需要依赖关键字。

  3、通过情感分析增强客户体验

利用情感分析的应用程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此类应用程序可以分析众多社交媒体渠道,以改善品牌的社交倾听。

随着情绪分析的不断发展,未来虚拟个人助理和情感感应可穿戴设备可能会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和偏好。这些系统将帮助营销部门为客户提供情境化和个性化体验。根据Tractica的数据,到2025年,类似软件工具的全球收入将达到38亿美元。

情绪分析同时也在医疗保健和心理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有关身体健康的其他指标外,情绪感应可穿戴设备还可以监控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也可以采用像Karim和Woebot这样的心理治疗聊天机器人来帮助人们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甚至汽车公司现在正在评估情绪分析的范围。通过在车辆上部署先进的情感检测系统,车载计算机将能够测量驾驶员的情绪和注意力水平以帮助驾驶。

  4、智慧城市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城市都没有能力满足其爆炸性人口的需求。而智慧城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来解决大多数城市人口挑战。通过混合使用这些技术,城市可以更好地分析来自整个城市的摄像头数据,图像和实时视频分析有助于识别事故和交通拥堵。

除了一般监控外,面部识别和情感感知能力可能对在城市中运营的零售店有所帮助。基于人工智能的营销系统可以增强目前依赖于客户智能手机使用的地理位置和基于信标的店内营销方法。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AI的系统不仅可以管理建筑资产,还可以改进垂直框架系统的选择,帮助进行性能诊断,并通过GIS数据分析帮助规划施工阶段。

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帮助设计纳米技术的定制建筑材料。这意味着除了钢筋和混凝土外,工程师还将拥有大量新建筑材料来建造环境可持续建筑。

  5、AI工具和开发平台的统一

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市场拥有众多竞争厂商,它们正在分散的生态系统中提供不同的功能。大多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多年来许多业务用例已经成熟,但AI的全面采用在所有行业中仍然不常见。

这是传统云和分布式计算服务提供商在AI初创公司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地方。云服务提供商拥有现成的基础架构,规模和重要资源,可为各种规模的企业开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

分享 | 五个未来的物联网设备:照明控制、智能眼睛…

目前,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支持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将通过有效利用可用资源和减少浪费来改变社会。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二十年前我们认为似乎不太可能的事情现在已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拥有了相互连接的智能设备,可以相互通信,以及人类可以赋予更多的价值。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设备将变得更加智能。

333

以下是一些未来支持IoT的设备:

手势控制臂带 (Gesture Control Armband)

这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将让你灵活掌控物联网基础设施上的任何设备。手势控制臂带可以感知肌肉的运动,并将其用作控制启用物联网设备的命令。 智能臂带配有电极感应,可以通过手部运动了解肌肉活动,如收缩和放松。 这些电极以数字形式将捕获的活动发送到后端的软件。 然后,软件将这些信号转换为命令,并执行操作。

照明控制(Lighting Control)

这种智能照明控制与网状网络集成。这种集成在为家庭开发可扩展且可靠的无线照明解决方案中起着关键作用。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具有嵌入式传感器,其感测房间中是否有人,并打开或关闭灯。 如果有人试图闯入,这些智能系统将不间断地开启和关闭,通过灯光闪烁来提醒或警告。

智能杯子(Smart Glass)

智能杯子可确保你每天饮用足量的水,从而帮助你保持身体健康。 它可以监控你每天喝多少水,每当你喝水量不足时,它会提醒你喝水。 只需将智能手机与此设备同步即可开始使用。

智能眼睛(Smart Eye)

这些未来派眼镜不仅具有嵌入式传感器,还具有蓝牙和WiFi等连接功能。 因此,有许多辅助功能选项,可以让你阅读电子邮件或短信,浏览互联网,打开地图,甚至捕捉精彩瞬间。

脉搏血氧仪(Pulse Oximeter)

跋涉者经常使用脉搏血氧仪检查高海拔的氧气水平。 但是,支持物联网的脉搏血氧仪领先一步,他们可以通过云端通知你的医生给你送氧气,而无需去医院。 这些智能设备可以帮助对许多慢性疾病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2019年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预测:AIoT来势凶猛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的家居生态圈,并通过数据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智能家居主要能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单品、智能设备。

智能家居的三大部分

111111

据数据统计,201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已达485亿美元,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10亿美元。在越来越注重个人体验的时代里,智能家居已经成为居家必备品,传统家居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现代科技推动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生活和消费的习惯。随着新产品的的出现,智能家居市场会出现很多新的发展趋势。那么,2019年智能家居行业将会有哪些发展趋势呢?以下是关于2019年智能家居发展趋势的几点预测:

  1、“智慧家庭”兴起

说起智能家居,也许很多用户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烤箱、微波炉、冰箱,是操控系统,是物与物的连接,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集大成者;而智慧家庭就不一样了,“智慧”和“家庭”二者结合,已经摆脱了单一的物与物的连接,落地点更强调“家庭”,强调物与人的交互性。

当然,智慧家庭也没有其字面上看起来的“高科技和昂贵”,由智能路由器和家电等连接,提供各类智能娱乐服务,可以提供连接监控、门磁、烟感等安防监控服务,可以提供远程或自动的智能家电服务,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控医疗服务,以及低碳环保,更人性化的节能服务等等。可见,智慧家庭的应用与服务,通过提供更贴心、丰富和方便自由的服务,让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能更加随心畅享。

智慧家庭正是围绕着家庭生活的基本职能展开的,而要实现智慧家庭,方便迅速的网络联接是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包括运算处理的中心、信息和内容存储分发的中心、感知和控制的中心等等在内的家庭智能中心,并且能随时与远程服务和智能无缝结合起来。

  2、智能家居平台渗透的全面开花

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百度搭建的IaaS、PaaS平台,中间解决方案商例如雅观、涂鸦搭建的SaaS平台,三大运营商搭建的互联平台,移动手机商如小米、华为、vivo搭建的生态链平台等,都在通过平台能力吸附周边第三方硬件,构筑生态壁垒。不论是通过核心级的交互硬件,吸附组建硬件生态链大军,还是通过通信端吸附第三方设备,亦或是通过电商渠道或AI附能构建生态壁垒,都是对智能家居产业链的资源大整合。

智能家居的海量企业正在借助平台的力量打破互联壁垒,但是这种壁垒的突破目前依然是局部性的,目前的生态构筑环节相比曾经的单打独斗时代,有一定的进步,实现了更多的设备互联、场景构筑与体验提升,未来将是平台级之间的共赢合作,构筑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的真正时代。

  3、AIoT来势凶猛

AI+IoT将成为业内共识,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边缘计算+物联网等多概念融入,智能家居新旧厂商在AI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将从控制角色演变成平台与介质,将用户的消费服务更多地整合至家中。同时,边缘计算让本地操控更流畅,借助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云+边+端”的全新模式将被企业大面积接受。

  4、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2018年是智能音箱多爆发之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亚马逊、苹果、阿里、小米等巨头攻城夺地,其他厂商也凑一脚,纷纷抢占智能家居第一个入口。2019年,这些企业将回归理性。

此外,一些单纯靠炒概念、讲故事、烧钱,来获得高估值但没有真正的、长期的、可验证的盈利模式的所谓的智能家居企业,将会被用户和市场逐渐抛弃。

  5、国内供应商将会逐渐取代国际上游供应商

智能家居涉及领域庞大,软硬件、技术支持、系统、供应链和代工厂和渠道商等共同组成了这个可观的行业。上游供应商拿芯片举例,目前使用Marvell美满电子芯片居多。与国际芯片商相比,本土企业在处理器方面还偏弱,主要是在信号传输等周边辅助处理芯片方面能取得一席之地,在2019年及今后5到10年内,国产智能家居芯片进口替代的空间巨大;在传感器、材料等领域,将会产生柔性屏等技术突破以及人机交互模式的创新。

数字智能(DAT)十大趋势:向人工智能经济迈进,抢占贸易竞争制高点

业界认为从数字化走向人工智能要经历六大阶段:数字化、互(物)联网、大数据与信息化、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本文将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ique)与人工智能技术(AI Technique)合称为数字智能(DAT)技术,将数字孪生、5G、AR虚拟现实、云计算、SDN/NFV、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10余种技术纳入具体的每个演进阶段,整体展望未来5年DAT演进趋势。

未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要着眼趋势,努力向人工智能经济迈进,由图可以看出,未来5年,全球主流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形态将处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经济交替发展的阶段,专用人工智能开始渗透进入各行各业,工业自动化、数字经济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而数字经济、工业经济在人工智能的反哺推动下也会加速发展,因此需要对人工智能经济提前布局,充分借助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并在数字经济领先的基础上,提前布局基于数字经济的人工智能经济的优势。

123

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形态演进关系的RSE模型示意图

趋势一:工业数字孪生将成为两化融合走向三化融合的基础

全球工业4.0大环境下,工业化呈现出从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演进的趋势,“三化”分别代表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经济三大阶段,三大阶段在我国工业领域融合交替发展。

数字孪生最先在精密制造领域得以使用,尤其是在复杂精密系统的工业设计领域,用于产品设计仿真和模拟制造。传统的两化融合是推进我国计算机技术、软件系统、管理流程化在传统工厂的应用,并没有触及到完整的数字孪生工厂系统;而如果要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厂的制造活动将全部生产活动纳入数字化范畴,从客户订单、研发设计、材料采购供应、生产制造流水线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部打通,形成系统自动运行,车间工业机器人自动在流水线作业,再结合工业互联网,客户订单全程进度状态可视化,实现零库存、成本达到最优模式。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加速我国两化融合向三化融合迈进,并将加速我国工业化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趋势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从“2维”走向“6维”

当前,全国已有5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或试点工作,但是多数设计是2维的实施架构:第一维是“数据”,第二维是“人”,即通过政务信息化、数据集成打通,实现便民服务,提高政务效率。智慧城市未来将空间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相结合,实现包含智慧城市规划的多规合一,面向人工智能的3层空间规划:地下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空间;地上人的居住、办公、生活、休闲、绿地空间;城市上空的城市空气环境、风道与无人机空间。

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底层感知+中层数据交互+上层应用”的3层空框架,它是面向人工智能普及应用的6维的长期演进,当前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大部分停留在上述RSE模型图中数字经济发展阶段的互联网信息化阶段,时间维度就是除了要有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顶层规划,还要有清晰的演进步骤、演进路径和不断矫正的机制,考虑到全部因素并且明确演进方向、演进路径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架构才用意义,如未来5年借助BIM、GIS、物联网等工具,数字孪生城市将提上日程,数字孪生城市也是无人驾驶的基础数据。

趋势三:物理世界与物联网融合推动“物网合一”

物联网是实现物品的连接,“网”作为“物”的附加件,未来5年的趋势是物与网将融为一体,“物”既是网络的终端(地址标识,物联网范畴)也是提供连接的通道(移动通信天线、宽带接口,移动通信范畴)。“物网合一”是物联网的升级版,是指随着物联网、宽带、自动化、智能化的推进,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工具等所有固定或移动的物品与数字世界的“网络”融为一体的趋势。以楼宇的网络覆盖为例,当前将智能化、室内分布和微站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实施,可以总体节省建设成本20%以上;中国部分城市正在推动智慧灯杆建设,也是在基础设施上考虑“物网合一”,光通信最高速率可以达到10Gb。

带宽速度与两个因素越来越成正比,首先是基站与基站的间距,其次是建筑物的密度。随着5G的商业化,无线接入站点的间距越来越小,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所有建筑部件都需要与网络设施三同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当前是通过建筑施工完工后的综合布线的形式解决,未来是在制造阶段就已经在商品、物品内部部署网络。

随着工业化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基础设施装备的发展,建筑、家电设备、电气装备、公共设施的所有有源和无源器件除了有网络接口更应该有天线功能,比如所有的门窗、电梯、桌椅、灯具、空调等。所有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物接入网络,数字世界依存于物理世界,物理世界通过数字世界更加有效率、舒适。

趋势四:互联网基础设施容灾规划和建设将更加重要

2018年11月24日,位于首尔的韩国电信公司(KT)阿岘分公司突发大火,银行支付系统瘫痪、电子商务活动瘫痪、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瘫痪,未来,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数字化的、基于信息系统的,这种机房级的突发事件给整个城市乃至国家带来的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依赖就如城市生活对水、电依赖一样,因此未来5年互联网的灾备能力发展方向应能保障如下指标:单机故障,在线热备,毫秒级切换;单机房故障,秒级别切换;单出口故障,十秒级别切换;单城市故障,分钟级别切换,灾备能力将成为数据服务供应商的基础能力。

趋势五:IPv6将会持续大规模推进

当前我国IPv6的普及率已远远落后于美国(35%)、德国(42%)、日本(27%)、加拿大(21%),甚至印度(36%),全球IPv6普及率已经突破25%,中国普及率仅为2.93%。根据相关规划,推进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2021-2025要实现全国IPv6-only,IPv6是重新分配互联网主导权的机会。

目前国内已经有1台主根服务器(北京)、3台辅根服务器(上海、成都、广州),推动IPv6的普及当前从机关事业单位开始入手。未来5年,大量的中小企业等单位是使用IPv6网络的主力军,以云计算的商业化进展为契机,引导市场新增的中小企业云计算用户使用基于IPv6的云服务,业务稳定性、可靠性更高。

趋势六:5G乃至6G的建设、运维模式将有较大变化

现在基于4G基础设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还没有对网络提出那么高的需求,未来是5G+人工智能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国、韩国、芬兰、法国、日本、美国等都在抢占5G的先发优势,有了更高速的公路一定会有更高速的车辆。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展望未来趋势,可以看出网路发展将经历人工交换、程控交换、智能网(IN)、软交换、SDN/NV/云、自组织网络这样一条路径。5G即将在2019年试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但是5G乃至2023年后可能提出的6G网络的投资模式、运营模式、维护模式可能会较大变化,上文提到的“物网合一”的总体趋势为未来的5G基站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方式,未来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居民楼、商务楼、交通工具等都将成为5G的天线、触角。

运营商在城市5G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中无论建设投资、运营还是维护都将体现出物网融合的趋势,而且通过这种物网融合,电信运营商和物权方拥有方可以以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为界面,将私有产权部分网络覆盖建设成本和收益让渡给私有产权拥有方,逐渐实现整个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的普遍服务模式。

趋势七:技术和立法双轮驱动,促进大数据健康发展

与“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类似,当生产、生活、物流活动基于数字化、互联网之后,数据就代表着业务和资产,如果说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那信息(数据)的本质就是互通,大数据的交易不是目的(当前大数据交易所每年2-3亿元的交易额与数字经济几十万亿的规模实在无法匹配),推动大数据的合法进程、充分流动、重发利用才是根本。

中国是世界互联网大国,网民规模达7.5亿,网站有500多万家,每天都在产生巨大数据,其中不乏自然人数据、法人数据以及国家数据,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价值最大化?

对结构化数据采用立法手段促进流动产生价值,非结构化数据采用数据标签和人工智能方式促进价值最大化。在这些数据的流动、交易、安全应用等问题上,急需国家层面立法规范和保障。大数据的发展当前存在法律保障的瓶颈,如何对数据确权,对数据的产生、流转、交易、保护等进行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已迫在眉睫。技术驱动和立法驱动两者在未来5年将同时发力,相得益彰。

趋势八:工业互联网将打造智能制造的中国样本

笔者认为当前行业普遍推动的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属于工业信息化的范畴,互联网协议是解析到每台设备,信息解析是解析到每条信息。工业互联网要关注标识解析体系顶层设计,利用标识实现全球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实现硬件之间的互通;但工业互联网真正的互通应该是信息的互通,网络的互通相对容易实现,难在信息的互通,这需要解析每一条信息。

未来5年的工业互联网应能实现在消费者、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物流商、电商、零售商之间建立工业互联网的设备互联与信息互联的协议和机制,需要产业链、技术、法制、信息安全的多方共同推动。

趋势九:智慧企业是未来大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传统业务模式下,企业员工完成1项交付要打开20多个系统,且每个流程都很冗长,企业内部系统相互隔离、数据和代码不能重复利用,而无论是项目服务型企业、产品型企业还是电商企业,其客户都在要求提供方快速响应、订单进程状态可见,并能获取状态数据,这在传统企业信息化状态下是不可见的。

在云计算时代,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朝着业务上云、云上业务重构、在线智能的方向发展;另外,信息化的新方向,围绕企业价值链开展智慧企业再造,打破传统职能管理模式下部门之间的利益隔墙、信息孤岛,将企业的服务按照后台(CRM/ERP/OA/HR/PLM/KM)、中台(产品中心、订单中心、合同中心、质量中心、法务中心、交付中心、技术中心、知识中心)、前台(企业官网、用户门户、企业门户、即时通讯)等进行前中后台协同打通。有些智慧企业领域已经具备了从企业信息化到企业智慧化(专用人工智能)的过渡条件,比如智能形成服务、智能在线客服、智能形成产品套餐、智能化推送等。

趋势十:网络AI化将推动通信网络向互联网化转型升级

从19世纪开始到目前为止,从第一个电报发送成功到现在5G即将商用,通信网络的发展在200多年里贯穿了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来到了人工智能经济的节点,通信网络的数字化程度最高,它也是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如果说在电话网络中步进制代替了人工交换,是工业时代自动化技术取代电话接线员的话,从电子交换到程控交换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技术代替了工业时代的模拟技术,那么未来网络规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维护,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网络AI的发展将在通信网络全业务链的人力密集的领域展开,从网络规划、网络管理、流量调度、网络维护、电话客服等渐进式突破。

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不限量成大势所趋,运营商管道的价值持续贬值,5G建设成本、传统网络的维护成本的日益上升、运营商与互联网业务创新的失之交臂,依靠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的应用降低网络复杂度、提升网络弹性、降低维度工作量、降低电费和人工费等运营成本是未来5年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人口红利充分释放的40年,同时过去10年数字红利也开始显现,未来5年数字红利和人工智能红利的叠加释放将更有力的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专用人工智能发展之后的阶段是通用人工智能,如无人驾驶汽车和智能语音机器人结合形成汽车上的通用机器人,医疗影像机器人和语音机器人结合形成医疗通用机器人。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建议可以实施AI优先策略,机器能完成的优先考虑交给机器,依靠数字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抢占国际科技、产品、贸易竞争制高点。

机器人“看得见听得着”之后下一个风口在触觉

经过6年左右的磨砺,机器人行业已被大众所熟悉,并逐步进入沉淀期。目前,机器人在视觉和听觉领域已经打下一片天地,不过产业进步和技术迭代还在进行中。

11

  近日,2019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在北京举办,机器人的技术变革是业界十分关注的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不少从业者的共识是,机器人经历了“看得见、听得着”的时代之后,怎样拥有感知能力,提升触觉方面的技术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触觉和感知技术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早在2016年年底,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就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没有感知系统的机器人还是一种设备,只能诠释机器人的前两个字。未来的机器人时代将渗透到视觉、嗅觉、感觉等方方面面,更加注重在非结构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怎样获取传感器的数据形成完整的系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触觉技术的河北工业大学机器人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李铁军对于机器人产业注入了很多感情。回忆起探索的过程,李铁军感慨颇多。

他对记者表示,对于机器人而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四大感觉的重要性依次下降,因而技术变革和迭代的速度也遵循上述规律发展。先是在视觉领域出现海康威视,而后出现科大讯飞,现在机器人技术在前两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突破,下一个“拐点”在于触觉。

和李铁军观点颇为相似,一飞智控创始人、天津大学教授齐俊桐对记者表示,触觉技术的探索将是未来几年机器人发展的一大趋势。经过前几年发展,机器人已经从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进化到与人类交互的阶段,而触觉技术将在协作和交互方面激发更大的突破。

曲道奎曾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感知触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要意识到在技术的进步过程中好不容易才迈向新的台阶,但是“补课”刚刚完成,新的浪潮已经来临,要学会提前布局。

业界对于机器人触觉的关注也源于机器人发展的趋势和新一轮技术竞速。当下,机器人的发展进程已经从单一的语音和视觉阶段过渡到协作阶段。人、机如何共同协作是不可忽视的话题。

此前,曲道奎向记者表示,机器人产业已经步入新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机器人设备和机器人出现了分水岭,现在机器人更强调“人”的特性,即感知、数据、云这些技术,而在这些技术上,国内和国外的起点接近。

即便业界在观念上达成共识,但探索的过程并不容易。李铁军向记者分析,目前一些协作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够,源于触觉技术突破度尚待提升。例如在智能手机上,现在已经有成熟的指纹识别等触觉方式,但运用于手机的触觉技术很难在机器人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契合点,这是协作机器人目前需要突破的瓶颈。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提到,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主要还是要提高自主性和适应性。现在的机器人在运载等机械动作方面已经发展成熟,但在灵活度方面,例如完成穿针引线工作仍面临一定难题。

CES2019前瞻:八大技术或将颠覆安防行业

此前,2019 CE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开展,科技不分领域,安防行业同样离不开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下面带你一览2019CES展上值得安防关注的“黑科技”。

1234

  无AI,不科技

AI虽然已经不是最新话题,但在CES上仍热度十足。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2019CES展上,各领域的创新都离不开AI:智能家居、语音助手、自动驾驶、机器人,人工智能如今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跨足千百种领域,把各行各业都带入一个崭新局面,它将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

安防不外如是,智慧安防网在前两天的 预测:2019安防行业五大趋势 一文中就提到过,这也是采访过业内多位企业高管和专家达成的共识:人工智能时代,安防行业市场竞争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这里不再是安防“BAT”(海大宇)的战场,新的玩家在不断加入,不仅有华为、阿里、腾讯、百度,更有商汤、旷视、依图、地平线、云天励飞这些独角兽在虎视眈眈这块千亿蛋糕。

  5G:技术腾飞的翅膀

如果说要选出一个2019CES展的关键词,小编毫无疑问会选择“5G”,人工智能就像血液,它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5G”则像是翅膀,它将带动各项新技术再次起飞。

从初期讨论、测试、3GPP第一个国际标准拍板,再到商业落地,无论是自驾车、IoT、AI,都因5G大频宽、高速率、低延迟的基础,被进一步推动。

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的市场空间会达到七千亿美元甚至是上万亿美元。安防视频监控作为整个安防产业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必然也将再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智能家居

消费电子领域的展会,当然离不开智能家居产品,除了智能洒水装置、智能照明、智能魔镜等,家居安全方面,2019年你将认识一个新的趋势——视频门铃。Ring、Nest等美国智能家居公司都在展会上推出自己的视频门铃系列产品。视频门铃不论从成本、款式,还是连接方式来看,都是消费者的新选择。

展会上,我们还注意到已经有能够同时运行5种AI算法能力家用AI摄像头,包括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人形检测、物体识别,以及物体追踪。

  语音识别

语音交互作为人类最自然、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之一,也让语音识别应用迅速受到大量用户的青睐。

在过去两年,支持亚马逊Alexa语音助理和谷歌语音助手的设备均亮相过CES展,除国外两大巨头,国内AI语音翻译的领头企业科大讯飞也带着讯飞翻译机2.0、iFLYOS、讯飞听见系列产品亮相CES展。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也为安防带来很多新的思路,如专门用来检测家居安全的辨声识人设备、专门照顾老人儿童的陪伴神器等。

  自动驾驶

你可能很难想像,在一场消费电子展会上你可以看到同时看到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日产、现代这些车企的身影……一眼望上去还以为是车展。

除了每年固定出来秀一下“肌肉”的特斯拉,在CES上,像福特,现代,奔驰,宝马和奥迪这样的传统汽车制造商都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比如更智能的停车辅助系统,避免误操作的碰撞,用脑波技术避免交通事故等等。

参与到这个领域的玩家可不止这些车企,今年,掌握中国互联网流量入口的百度带着 Apollo 又一次登上了 CES,AI芯片企业地平线带着最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地平线NavNet众包高精地图采集与定位方案同步亮相CES。自动驾驶领域的商业模式随着各个产品的落地随之变得明朗起来。

  机器人

近年来,机器人领域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也随之飞速发展,苏宁携自家移动售货机器人等一系列智慧零售相关科技成果参展;首次参展的美团携已经在中国进行过测试的无人配送以及美团大脑及智能调度系统三大技术亮点亮相;京东更是把当家的黑科技应用都拿了出来,包括智慧物流无人车、车联网解决方案等等。其中京东智能巡检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这个“智能管家”主要用于机房内进行设备检测、机房环境检测、机房资产盘点、机房人员安防等工作。

  8K屏显技术

在今年的CES,无论是三星、LG、Sony、夏普、松下,重点之一都是8K电视,和4K相比,8K的解析度一举从3840X2160,提升到7680X4320,消费者对于更高分辨率的需求从未消退过。

在安防行业,对于8K的跟进虽然没有电视行业动作那么大,但在4K面世后,对于更高分辨率的跟进一天都没停过,早在17年,华为海思携手ATER便展现了全球领先的8K图像处理呈现系统,在拼接大屏幕上展示应用用海思8K芯片研发的8K摄像机信号采集能力。

过去因价格、带宽及存储的压力等问题,高分辨率的显示产品会让大部分用户望而止步,随着5G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步成熟,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虚拟现实

关于虚拟现实技术,2016年曾在安防行业有过一段火爆的现象,如同2017年开始的“AI热”,所有人都在探讨虚拟现实跟安防的结合,只不过时机并未成熟,该技术更像是大厂秀“肌肉”的技术,真正能称之为“好用”的VR/AR产品并没在市面上流行。

依托5G和高清显示技术的发展,动辄要求2K分辨率起步的虚拟现实技术(AR/VR)市场在一两年的沉寂过后又有了回暖的现象,有人说过最适合VR的分辨率是4K甚至8K,今年的CES展上,多家企业推出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VR/AR产品,除了支持更高分辨率(4K起步),还支持最新的无线传输方案和更大的带宽,VR/AR市场回暖现象是否也会同样出现在安防行业,我们拭目以待。

2019年物联网趋势预测:NB-IoT与LoRa将共同发展,并将实现平台化

2018年物联网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三大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的成果纷呈,芯片模组厂商也在重力急推。根据中国通信院数据,据《2018物联网白皮书 》报告显示,国内物联网规模已达1.2万亿,完成了工信部2016年提出的十三五物联网产业规模1.5万亿的80%,发展飞速。同时,物联网促进企业的变革,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从发展态势上,可以看到物联网成为大势所趋的领域之一。

NB-IoT与LoRa将在2019年实现共同发展 

在物联网领域,NB-IoT与运营商紧密相连。运营商的加入,大力地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今年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发布《再次公开征求对<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目录和技术要求>公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为LoRa进一步使用迎来曙光。

但是在公共网络中,NB-IoT和eMTC继续占领领先地位。截止 2018 年 11 月,全球已商用的移动物联网网络达到 66 张,均为各国和地区主流运营商。其中 eMTC(LTE-M)商用网络为 13张,NB-IoT商用网络有 53 张。

目前三大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在NB-IoT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2018年中国电信已为超过8000家的客户提供服务,承载的NB-IoT连接规模已超2000万个;中国移动已全面启动348个城市NB-IoT网络建设,争取2018年年底实现全国范围内乡镇级以上区域覆盖;中国联通于5月份,宣布已经完成了 3 0万个N B-IoT基站升级工作,目标到 2018年底实现物联网连接数突破1.3亿个。

LoRa因其具有灵活性和产业生态的优势,便于在私有网络中发挥其优势,加快应用落地。目前,联通、阿里和腾讯相继加入LoRa的阵营。联通正式发布“LoRa连接管理平台”,阿里云将LoRaWAN广泛用于园区管理、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井盖、货物监控等场景,同时腾讯云的加入也将进一步加快LoRaWAN技术的采用。因NB-IoT与LoRa的应用场景不用,将会拓宽明年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123

物联网实现平台化和加强安全治理力度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对于物联网的框架结构的需求越发重要。物联网的跨行融合、创新和规模化的发展,对数字化转型升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预计2019年将实现物联网的平台化。当前信息产业集团都在纷纷搭建内部数字化管理和外部商用的物联网平台,如,三大运营商网络平台、BAT三大巨头物联网平台等等。在应用层面,工业、交通、医疗、新零售等领域得到大量普及,物联网终端一般具有无人看管的特点,更加有力的推动平台化的建设。

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发展对车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智慧城市其本质,依靠大数据的城市管理与发展。其中,数据之间进行联通、实现共享,通过加工与算法完成智能化的管理。但就目前而言,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主要集中于技术缺陷、错误使用、疏于管理、人为对抗引入的安全问题。今年第三季度,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监测曾发现物联网多个漏洞。如何进行安全防范,就显的尤为重要。

为督促转售企业从严做好物联网行业,2018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重大物联网监管政策。如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源头治理 进一步做好移动通信转售企业行业卡安全管理的通知》,明确功能限制要求、建立行业卡安全评估制度、加强行业卡技术检测能力等十条内容;工信部开展2018年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检查工作时提出重点检查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基础设施、用户信息和网络数据收集、企业门户网站和计费系统、域名系统、移动应用商店、公众无线局域网、公众视频监控摄像头等重点物联网平台。

安全是在生活应用中广为关注的话题,但当前对物联网的应用属性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如何利用其属性保障物间的连接,保证区块链在物联网应用中对有效信息进行验证,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随着NB-IoT技术的成熟,相信明年智慧城市更具“智慧”。

打破信息孤岛:中国城市“智慧进化史”

“首席数据官”成新潮流、城市“解堵”效果明显

在后科技时代,小到扫码支付普及日常,大到智能机器人挑战人类,智慧无处不在。人脸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助力城市实现升级,打开了新的可能。当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袭来,智慧城市不再是科幻小说笔下的遥远,而是此刻与未来,重新发现与理解城市也就成了新命题。

从2012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如今全国已有超过500多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国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全球最大的试验场。而这场智慧城市的实验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阻力,其中以“信息孤岛”为甚。

长久以来,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通互享。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不敢开放;视数据为部门“私产”,从部门利益、资源管控等角度考量,导致不愿开放;以部门为中心的政务信息化发展模式,形成许多条块分割的信息,加上档案库里部分数据属于纸质版,导致不能开放。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推进以及一些城市的实践,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填平,“数字壁垒”也开始被打破。一些城市上线城市大脑之后,在交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

3

打破“数字壁垒”,补齐“数字短板”

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率先给出了破除信息孤岛“顽疾”的“国家药方”,全国其他地方也在努力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开放共享。

为了更好地融合数字信息,2017年3月份,佛山市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试运行,汇总了41个政府部门共386个数据集,共计3550多万条数据。2017年12月,为了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更好开发应用和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佛山市又成立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局,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不仅佛山有此先见之明,在2018年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一大亮点就是各地纷纷设立大数据管理局,政府“首席数据官”成新潮流。山东、福建、浙江、重庆等省市新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沈阳、银川、合肥、徐州等地也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将散落在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内部的数据资源统筹和对外开放。

  告别“堵城”,“城市大脑”的产品输出

曾经在杭州,有一句被很多人熟知的“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却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除了交通,安防、建筑、医疗等领域的数据之间也是相互隔绝,如何横向贯通这些系统,而非另起炉灶,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无法逃避的问题。

杭州在2016年上线了城市大脑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用技术构建了一个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实现了城市数据的联通化。

在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正式发布的杭州城市大脑2.0,已经覆盖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共420平方公里,比2017年的1.0版本覆盖面扩大28倍。接管1300个路口信号灯、接入4500路视频,通过七大生命体征全面感知城市交通,并通过移动终端直接指挥杭州200余名交警。

城市大脑的模式也在逐步推广到全国。苏州在2017年启动建设“城市大脑”,济南的交通拥堵程度在2016、2017年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引入“交通大脑”后,在2018年高德地图发布的Q3报告,济南的拥堵程度在全国已经下降到第19位,高峰时的通行速度明显加快。

数据连通后一个显著的效果就是曾经的江南“堵城”杭州在全国最拥堵城市排行榜上从2016年第5名下降到2018年第57名。这背后离不开城市大脑的功劳,数据的互联互通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延伸出了无限的可能。

  数据安全与隐私边界,用政策打一剂安心针

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也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在这股新技术浪潮中,一种新的智慧城市建设业态正在因技术而重塑。但频繁爆出的数据贩卖新闻也让人们诚惶诚恐,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边界的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鉴于此,杭州和贵阳两地做出了表率。2017年,杭州市出台全国首个数据安全规划《杭州市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规划(2018-2020)》,数据的高共享和高利用,势必会加大数据泄露的风险,杭州编制的《规划》,也为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要建立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办法与数据共享交换安全管理办法,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2018年10月1日起,贵阳开始施行《贵阳市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设立统一的大数据安全监管服务、投诉举报平台,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工作监督检查机制。

未来已来:智慧城市新风向

如今,智慧城市成了新的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一线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二线、三线城市都加快了建设步伐。从某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将成为最接近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幻想的存在。

在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当下,智慧城市的着重点或许会更加偏向民生,毕竟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在于以人为本。而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也将吸引更多企业的主动入局。阿里巴巴的ET城市在更多城市实践、百度有AI CITY加持、腾讯的数字城市也在各地布局,可以预见,未来的智慧城市赛道,强有力的竞争者将会更多,百家一统或许难以实现,但诸侯争霸是必然。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今天,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浪潮,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思考,让未来交出一份智慧城市的美好答卷。

来源:新京报记者 范娜娜

2018年云计算关键词:马太效应、价格竞赛与跑马圈地

C端天花板近在眼前,B端业务正在成为互联网巨头新的阵地。

2018年12月18日,百度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百度再次整合其组织架构,ABC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人工智能to B业务和云业务。

“此次组织升级后,ACG将充分利用百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方面的技术优势,聚焦关键赛道,为百度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在内部信中,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

这意味着,继阿里巴巴腾讯之后,百度也正式向B端业务转型。此前,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整合包括腾讯云、智慧零售、腾讯地图、安全产品等核心业务线。阿里巴巴升级阿里云事业群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并向全社会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技巨头的B端转型包含诸多领域,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载体,云计算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起点“,与之相关的业务能力也显得至关重要。

换言之,2018年厮杀惨烈的云计算市场,2019年还将继续,其激烈程度甚或超过2018年。

马太效应

2018年,云计算市场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者愈强。

根据Gartner发布的全球公有云IaaS魔力象限,2017年共计14家企业进入该象限,而2018年这一数字锐减为6家。而在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分析报告中,Gartner方面指出,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前三,其中亚马逊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同比增速达25%。

位居二三位的微软和阿里巴巴,尽管市场份额远不及龙头老大亚马逊,但其市场份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98.2%和62.7%,体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反观前五名之外的“长尾”厂商,市场份额合计仅29%,整体增速为8.6%,远低于头部企业。

“2018年云计算市场较2017年的竞争格局更加清晰。”渤海证券研究团队就此表示,“2017年除头部企业外,其余企业均有一定竞争力,而到2018年,竞争格局显得尤为清晰,头部厂商在云基础设施领域已遥遥领先。”

头部厂商增速高企,“马太效应”凸显的同时,一个小插曲是,云计算市场整体收入增速正在放缓。根据亚马逊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其云服务AWS收入同比增长45.7%,呈现收入增长放缓的迹象。微软Azure云平台最新财季收入同比增速76%低于预期,相较上两季89%和93%的水平有所回落。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趋势具备其合理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区总裁贺乐赋(Ralph Haupter)表示,云计算增速放缓与整个市场基数相关。“基数越大,要想保持同样的增速难度也越大。”贺乐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对目前已经取得业绩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对未来也有非常合理的预期。”

 价格竞赛

2018年的国内公有云市场,延续着此前的价格竞赛。

5月,腾讯云宣布新一轮核心产品价格下调,涉及产品包括CVM、CDN、数据库、COS存储等,最高降幅达50%。6月,阿里云在2018云栖大会海峰会上,对相关云产品和云服务进行降价,其中对象存储OSS降价18.9%,表格存储最高降价50%,EOS云服务器全地域降价24%等。

8月,亚马逊宣布将Linux产品价格降低一半,Windows虚拟服务器的产品价格降低三成左右。据统计,亚马逊十年来降价已超过50次。9月,百度在云智峰会上宣布过去一年相关主要产品持续降价,CDN流量价格近期降低42%,BCC云服务器降价达到50%。

“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各大云基础设施厂商纷纷选择降价来吸引更多用户涌入、增大云服务的规模效应。”招商证券研究团队就此评论道。

不过,价格战的全面开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利润。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其云计算业务亏损2.32亿元,上一财季亏损近5亿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指出,自2018年以来阿里巴巴云计算业务亏损加速,主要是由于市场环境所致,促销、让利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

“我所听到的反馈是,在这个市场中,靠降价来获取市场的许多公司,已经感受到利润压力。”贺乐赋直言自己对价格战的态度,他认为这样做的企业对业务发展缺少长远愿景,同时没有准确认识到,质量在云服务和产品中的重要价值。

因此,随着云计算产业从初期逐渐走向成熟,价格战也将逐渐过渡到价值战。用户所评估的不再仅仅是服务价格,而是为自身带来的价值点。“我所关注的不是竞相压价,而是为客户提供的平台是否安全、服务质量如何,以及能否满足全球各个不同市场监管和法律框架的要求。”贺乐赋指出。

数字化转型

那么,在从草莽阶段的价格战,到成熟期的价值战过渡中,何谓价值?

进入2018年最后几个月,国内科技巨头开始齐刷刷地变阵。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或是百度,新成立的事业群组均包含核心关键字“云”,以此迎接即将到来的上云时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BAT的相关事业群组不仅包含基础的云计算业务,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同时承载AI to B和云业务的发展,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阿里云亦将全面整合包括机器智能的计算平台、算法能力、数据库、基础技术架构平台、调度平台等核心能力。

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京东云总裁申元庆指出,当前云计算还处于“浅水区”,更多是将富余算力、带宽、存储等基础设施能力共享给用户,但当云计算向PaaS及SaaS层等“深水区”推进时,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能力就会成为价值增量。

不过,与C端产品不同,B端用户的组织业务与架构存在差异。“这就需要B端产品根据不同生产关系进行个性化定制,需要BAT对行业和客户业务有更深刻的理解。”渤海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团队分析称,“但这并非他们所擅长的领域。”

以制造业为例,一位钢铁龙头企业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BAT过去在通用互联网领域非常成功,但工业现场肯定不是他们的长项。”该人士表示,“他们所擅长的是数据存储、模型建立等,包括根据外部市场反应进行倒推、排程等内容。”

但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其实更关注工业现场数据如何快速获取、处理和展示。“而且,每个企业的特性都有很大差异,很难将根据一个企业设计的产品直接移植到另一家企业。”该人士指出,“总之,在未来企业级解决方案的建设中,需要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及行业内部软件服务商共同合作,才能比较好地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