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mesh网络与DALI智能照明标准将是天作之合

2020年稍早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和DiiA(数字照明接口联盟)宣布正在开展合作,目标是为了指定一个可以在蓝牙mesh照明控制网络上对D4i智能灯具进行配置、监视和控制的标准接口。这两家机构将通过协调标准来引领照明行业打造具有完全互操作性、即插即用、可在现场升级的未来物联网照明系统。

蓝牙技术联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蓝牙与DALI“双剑合璧”,加速推进物联网商业照明的文章,很好地总结了此次合作对业务和市场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从工程设计的角度来更深入地了解此次合作的意义以及照明行业可能感兴趣的最终产品外观与协作方式。

蓝牙mesh网络

蓝牙技术联盟于2017年发布了一套mesh网络规格,包括mesh网络配置文件、mesh网络模型和mesh网络设备属性。mesh网络配置文件指定了通用mesh网络的运行方式。尽管使用蓝牙技术建立低功耗无线网络这一想法已存在多年,但mesh网络模型和mesh网络设备属性的发布极大出乎了业内的意料,尤其是鉴于它们所覆盖的范围。

mesh网络模型规格包括构建具有高度可扩展性的强大照明控制网络所需的一整套功能。仅将它们归类到照明控制并非完全妥当,因为mesh网络模型规格中的重要部分涉及传感器和数据。如今,传感器显然已成为照明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更加明显的一个趋势是,照明系统中的控制部分开始被来自非照明环境传感器(例如温度、空气质量、噪声、二氧化碳浓度等)的数据所覆盖。而蓝牙mesh网络模型规格则从一开始就支持所有这些趋势。

除了传感器之外,有人还预测该行业将越来越渴望采集更多来自现场设备的数据,这也让mesh网络设备属性有了“用武之地”。2017年,mesh网络设备属性制定了上百种可在蓝牙mesh网络设备之间交换的数据点定义。这个异常丰富的数据定义集合带来的是富含数据的照明网络。2020年10月,我们刚刚发布了mesh网络设备属性规格版本2(MDPv2)。MDPv2的数据定义数量目前达到183个,几乎翻了一倍。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添加的数据定义都与照明系统有关,尤其是DALI。

DALI

DALI是数字照明接口联盟DiiA(DigitalIllumination Interface Alliance)旗下的一个品牌,是“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的缩写,其正式名称是IEC62386。它是一项非常完善且覆盖范围广泛的照明标准,并以其零部件为人熟知。近期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是DALI 25x(尤其是251、252和253标准),它们被统称为D4i(物联网DALI)或灯具数据部分。

DALI 251:涵盖了灯具资产管理并包含序列号、生产日期和名义参数(功率、电压、CRI、CCT等)等数据。

DALI 252:涵盖了能耗计量并定义了如何报告功率和能耗。

DALI 253:被称为诊断和维护部分,并且定义了灯具驱动器以及光源本身的各种数据报告项目,例如故障条件、欠压/过压事件、热降额、电源周期数等。

这三者加起来提供了近一百个灯具的数据报告项目。考虑到一个蓝牙mesh网络中可能有数千个灯具,灯具业务可以说是一项大数据业务。对此您也许会感到惊讶。但这些数据的确可以用于许多用途,比如管理照明系统、优化能耗和预测性维护等,而且现在所有这些数据都能够获取。

合作所产生的效益

由于能够从数字驱动器中读取数据,传感器控制器突然有了一个新的作用:它可以通过mesh网络将有关驱动器和光源的数据转发到云系统并在那里对其进行转换和分析后再发送至各种应用。

空间利用应用可以将所采集到的建筑使用数据可视化。照明维护应用可以监视每盏灯的工作状况、观察异常情况并在问题灯具出现故障前触发维修措施。能源报告应用可以将数据发送至公用事业单位,从而帮助改进能源平衡。这些应用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

新的规格

我们需要对所有在产品中实现的可能性制定标准规则。数字照明接口联盟DiiA负责DALI总线的定义、数字驱动器中的功能以及数据报告格式。蓝牙技术负责实现灯具之间的无线mesh网络(mesh网络配置文件规格)并提供照明控制和感应功能(mesh网络模型规格)以及兼容的数据格式(mesh网络设备属性)。

虽然蓝牙技术和DALI之间的控制功能和数据类型映射十分直观,但要将其升级到全球统一的互操作水平,就需要制定蓝牙-DALI规格。由于两家机构已签署合作协议,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该规格还将促成一项联合认证计划,从而保证蓝牙mesh网络(灯具间无线网络)和DALI(灯具内总线)之间的中间设备(例如传感器控制器)都经过互操作性和功能测试。

天作之合

正如您所见,这一体系可谓是天作之合,不但可以精准映射控制功能,还可以精确、清晰地映射数据,而且蓝牙分布式控制架构与DALI应用控制器概念珠联璧合。这种相互之间的匹配度和扩展性如此之高的独立架构是很少见的。如此双赢的合作让我们非常期待这对组合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

凭借技术上的匹配以及蓝牙技术联盟与DiiA之间的密切合作,市场上将出现更多互可操作的智能照明组件,进一步加快在改造环境和新建环境中采用物联网智能照明系统的速度,最终做到以适中的成本,实现节省能源、提高舒适度和用户体验的目标。

智能传播中的人机融合智能

智能传播的发展演进与未来趋势

随着智能终端和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人都是报道者、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网红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运行方式、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未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人类的感和知都会衍生出不一样的味道,对同一事物的看、听、触、嗅、味、思都会呈现出与先前不一样的秩序,这种新的认知机制将会变得更快、更立体、更饱满、更富有多样性(包含负面性、欺骗性)。对此,要加快智能传播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深化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要提高新形势下传播理论和用户体验的分析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新闻传播行业颠覆性竞争格局的出现。

无论是纵观古今,还是展望未来,各种智能传播系统始终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机-环境系统,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网络、云计算等各种智能传播技术都不可能是完全无人的,只不过是人由前置转为后置,由体力变为智慧,由具体执行变为筹划操作,其中必将涉及到复杂的人机交互及混合问题。对于未来的智能传播变化趋势而言,单纯的人工智能或人类智能都不会使其发挥到最大效能,而两者的结合—人机智能的融合终将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客观地说,智能传播是一种加快、加深人自我认知的新途径、新方式。它的出现使得人们主动、被动地突破各种旧我边界的速度提速了,实现了更多时空下新我的态、势、感、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使得数据与信息(有价值的数据)、知识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出现了数+信+知的新型混合输入形式,进而使得知识图谱(知识就是用理性区别事物的是非曲直,鉴于知识忽略了对感性的使用,所以知识图谱仅是局部的理性世界反应)中的对象、属性、关系从静止不变的标量变成了随机动态的矢量,并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活的知识来。未来智能传播的最优存在形态可能不是个别的传播平台,而是系统网络性的平台,更有可能是横跨各不同人机环境系统的综合联动体系,并且该体系还会不断地自主优化升级。

智能传播中人机环境系统融合的关键还将包括:一多分有灵活弥聚的表征达成、公理与非公理混合的推理方式、直觉与“间觉”交融的决策机制。首先,通过人的价值取向有选择地获取各种数据,在这个输入过程中不仅是客观数据与主观信息的融合,还应该结合人们的先验知识和条件;其次,在人机信息/数据融合处理过程中,人加工的非结构化信息框架(如自然日常语言)会渐变为结构化一些,而机处理的结构化数据语法则会非结构化一些,这个过程不但要使用基于公理的推理,并且还需兼顾结合非公理性的推理(如情感、意向性等),使得整个智能传播过程更加缜密合理且富有人性化;最后,在决策输出阶段,人常常是由脑中若干记忆碎片,与感觉接收到的信息,综合在一起,跳过逻辑层次,直接将这些信息中和的结果,反射到思维之中,形成所谓的“直觉”,其结果的准确程度,在很大方面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判断能力,而机器则是通过计算获得的结果——“逻辑”进行间接评价,这种把直觉与“间觉”相结合的独特决策过程将是人机融合智能传播输出的一大突出特点。

如同人工智能当前还没有共识的定义一样,智能传播除了应用领域比较明确之外,现在也没有共同一致的概念,将来可能也很难产生一致公认的普适概念,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不容易归纳概括的名词,凡是涉及到人的行为,尤其是智能行为,更是变化多端、很难预测;另外,未来传媒的传播方式、机理、手段也会日新月异,所以智能传播可能是一个非定义项,其确切的含义无法通过三言两语能够描述清楚。

但是世界再复杂,情境再捉摸不定,也总有蛛丝马迹般的端倪会出现。美国、欧洲各国在新财年的预算中将持续加大对自主系统、情报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机器人、自动化及情感计算技术的投资强度,研究出支撑智能传播技术应用的算法,提升人工智能、自主技术的水平,将成为决定上述各主要方向技术在智能传播领域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众多公开信息分析不难看出,当前世界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美国对智能传播领域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其主要着力点两部分:一是机器学习,二是自主系统。机器学习就是形式化的(程序规范性的)代表,描述一个规则的事态;自主系统就是意向性(非形式化、事实经验性的)的特点,描述一个可能的事态。形式化推理就是将命题的逻辑联接符号化,然后规定变形规则,进行公式间的转化变形,可以用来表达理性推理。非形式化的推理就是不借助符号,而是直接通过自然需要来进行语句间的变换,这部分主要涉及感性判断,研究初期这两部分可能会各自为战、分头突进,但假以时日,这两研究的真实意图可能就会和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越发一致起来:人机融合智能系统。这也说明了智能传播的可见未来既不是单纯的机器学习,也不是可爱的自主系统,而很可能是结合人机各自优势的融合智能,若凝炼成科学问题,本质上就是要回答认知和计算的关系,以及人类智慧和机器的类人智能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人交流的语言是能指与所指混合的复合载体,而目前的人机交互则是能指型单一通道,所以这就导致了当前的智能传播还没有出现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也许不远的未来,人机智能传播会在能指和所指之间还会形成一种能所+所指的折中交互方式,以利于联系人与机的智能传播体系发展。

另外,当前人机融合的智能传播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表达?

人既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机(机器、机制)同样如此,如何把不确定性的一面转为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加以使用,这是智能传播中人机融合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的确定性+机的确定性比较好理解,人的不确定性+机的确定性、人的确定性+机的不确定性、人的不确定性+机的不确定性难度会依次递增,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智能传播中的人机之间有机融合过程。

智能传播大环路中的机器常常是基于大量的正确样本进行训练的,而人类则是基于少量的正确或错误样本进行学习的。机器学习的结果比较容易产生局部最优(也许这也是数学本身的不足,如蚁群算法),而人更擅长把握整体最优。机器学习(形式化)调参很难,人类(使用意向性)相对比较自如。更重要的是,在智能传播过程中,人类的学习不但能建立起一种范围不确定的隐性知识,还能建立起一种范围不确定的隐性秩序/规则,人因此所起的作用是“创造意义”,而非“获得意义”。虽然,机器学习也可以建立一定范围的隐性知识、秩序,只不过这种范围比人类学习建立的范围要小的多,而且可解释性更差,容易出现理解盲点。知识的默会性足已造成很多不确定性,规则的内隐更使得交互复杂加倍,其根源主要在于智能传播过程中各个交互对象(人、机、环境)具有“自己能在不确定和非静态的环境中不断自我修正”的能力。

智能传播的不确定性是由于表征与推理的可变性造成的。其机制背后都隐藏着两个假设:程序可变性和描述可变性。这两者也是造成期望与实际不一致性判断的原因之一。程序可变性表明对前景和行为推导的差异,而描述可变性是对事物的动态非本质表征。

2018年8月11日,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homas J. Sargent在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就是统计学,只不过用了一个很华丽的辞藻。”,在智能传播过程中,这表现在构成人工智能+传播的两大基础:人类和机器的感知/推理根本上都是统计概率性的,即各种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推理过程里面存有大量的漏洞和缺失,所以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机制都有升级的空间和余地。

对智能传播中的人而言,机就是延伸自我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认知自我的一种手段,通过机的优点来了解自己的缺点,通过机的缺点来明了自己的优点,然后进行相应的补偿或加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人机融合智能传播还不是一见钟情,这是因为缺乏双向性的感知与觉察,更多是主从相声似的人机交互,尽管还并不那么尽人意,捧逗还存在失调失配,但未来仍值得期待:毕竟人在发明机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发现着自己本身。

简而言之,要解决智能传播中人机融合问题首先要打破各种认知惯性,突破传统的时空关系,进而把人、机各自的感知图谱、知识图谱、态势图谱融合在一起思考。

2、智能传播中人机融合理论体系建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不无深意地说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其实这不仅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对智能传播而言,这也是极其重要的基本问题。哈耶克在其1952年出版的名著《感知的秩序》(The Sensory Order)一书的序言中也曾写道:“完全解释我们心智形成的外部世界图景的不可能性,意味着永远不可能完全解释’现象的’外部世界。”。这段话说明了思维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维的难解释性和存在的不稳定性。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简称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介入,但终未有效破解。如果说休谟之问中的事实(being)是很难推出价值(should)来的,那么人机的结合则可以打破这个困扰多年的哲学和智能命题:人意向性认知所形成的价值观与机器形式化计算产生的事实性交互所迸发出的火花足以照亮主客观之间黑暗的通道。

1968年图灵奖获得者理查德·哈明就说过:“计算的目的不在于数据,而在于洞察事物。”计算机的本质就是通过数理反应心理和物理规律。玻尔也说过:“完备的物理解释应当绝对地高于数学形式体系。”认知的核心是智能,是洞察事物,所以计算属于认知,但认知却不等同于计算。智能传播的目的也不在于数据,而在于洞察事物,其中人机融合就是要自然地生成出这种洞察机制,进而实现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知识角度看,波兰尼曾把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可以表述,属于格式化的符号系统。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可体验领悟,属于非格式化的意念系统。借用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一词,我们不难看到,在人类知识中,科学部分(尤其是技术)在水面上,必定是显性的,可考核衡量;人文部分在水面下,则在显性中包含隐性,其价值由隐性知识决定,是不可衡量的,最核心部分在无意识层次,当事人自己都难以觉察。隐性知识在技术层面为“秘诀”,在认知层面为心智。人机思维可以在发现和体验显、隐性知识结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智能传播而言,无论显性知识学习还是隐性知识理解,都不外乎是为了精确地感知、正确地推理和准确地预测,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大家司空见惯又望之兴叹的智能核心概念之一:态势感知。

我们研究发现:态,形也;势,上也;态势,形而上,道也;感,觉也;知,察也;感知,觉而察,可道也;态势感知,道可道非恒道也(默会的道);深,大也;深度态势感知,即大道无形也。弗雷格曾区分了观念(ideas)和含义(senses)两个概念的涵义,他认为观念是心理的、主观的和私人的,本质上不能用于交际,因此不是通过语言交际所公用的共享意义的一部分。他还认为,一起构成思想的含义与人类心理没有关系,是远离主观的。含义和思想是非心理的、公用的、客观的,并且可用于交流的,它们都能成为语言表达的意义。这一区分是达米特所谓的“从心智中挤压出思想”,它实际上也是所有欧美语言哲学的根由。摆脱心智的思想是客观的,它们可以根据与世上事物的直接对应关系加以描述。态势感知中最困难的两部分,一是怎样把主观私人心理的“势”(如生成、传播“围魏救赵”之势)转化为客观公用非心理的“态”(如围、魏、救、赵的各种状态参数);二是怎样把主观私人心理的“知”(我与赵、魏之间的关系)变换成客观公用非心理的“感”(围、救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从态空间进入到势空间,就是从数据特征空间进入到信息(特征)向量空间,就是从逻辑空间进入到非逻辑空间,就是从形式空间进入到意向性空间,也即从语法空间进入到语义空间,这种不同空间的进入所产生的误差表达公式,就是未来要建立的智能传播中人机融合–深度态势感知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所说的“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智能传播中的深度态势感知关键于三处,一是深,二是知,三就是这个势;所以深度态势感知可以简称为:深知势。这里的势不是状态(参数)的样子,而是带有意图指向的加速度变化过程,就像那块千仞之山上的圆石一般。这种态势感知包括人的态势感知和机的态势感知两部分,对人而言,一般是态势交融,态中有势,势中有(新)态,感中有知,知中有感。众多的智能传播情境中,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了再进行,如何以偏概全,以局部解全局,见滴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窥斑知豹,以小映大,这也是深度态势感知研究的瓶颈之一。深度态势感知同时也体现在把平台、系统、体系各级别态势感知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可控的智能传播是从势到态的管理,不可靠的智能传播是单纯的从态到势的感知。汉语里的态势与英文不同,situation=state+trendy,态里的客观性、逻辑性多些,如车马炮,上下左右,天时地利等;势里的主观性、非逻辑多些,如塞翁失马、围魏救赵、人和众拥等。当然,人对相同态和势的感、知都会不太一样,而且人的态可能就包括了机器的势,进行了相应的预处理。目前,智能传播中的人机融合过程里,态面临的困难是形式化符号如何准确的表征,势对应的瓶颈为意向性如何完整抽象提炼;感遇到的麻烦在如何反身性主动获取,知直面的阻碍于局部-全面关系的如何转换,以及人的态、势、感、知如何与机器的态、势、感、知相融相合?!    智能传播中,对“态”而言本质是表征的问题,尤其是静态的表达,侧重于感形(客观存在being),感己感彼;对“势”而言本质是理解(构建联系)的问题,尤其是动态的会意,侧重于知义(值得、应该should),知己知彼;由态到态的交互过程,没有智能的出现,得“形”失意;由态到势的交互过程,亦即数据在流动中生成信息知识(形成价值性)的过程,也就是智能的产生过程,得意忘形。态势如同散文一般,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态散而势不散,态散势聚,得意忘形,得势忘态。所以智能传播中人机融合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核心就是建立起智能的人的情、境、意、识+机的态、势、感、知协同机制。

3、智能传播的主体性与伦理

智能(包括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学,就是从人的智能模仿开始,具体表现为:输入是模拟人的各种感觉的传感器信息处理,处理是仿真人的各种推理方法,输出是师法人的决策行为过程,而在整个的智能程序中,最终还是人起作用、为人服务、向人学习!

智能的实质就是适应性交互(不一定是自适应,还包括他适应的混合),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而传播的实质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双方都能在传递、交流、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分享信息,在双方的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取得理解,达成共识。不妨把两者结合起来看,智能传播的实质就是颠覆性以往的交流交互方式,包括自我、人人、人物(机)、人物(机)环境等方面,君不见历次革命:蒸汽机、电动机、计算机(网络)、智能机、人+机等等莫不如此……

 智能传播的重点是人的变化而不是僵化,即加快了人的反身性(就是人与传播的相互影响)和自否性(进化迭代的过程),自否定(自由)和反身性 (反思)构成了人机智能传播的人文性,包括能动的创造性。机器从不会自否定和反身性,人会!人的态、势、感、知中都包含隐性的自否定和反身性成分,机器没有这种机制,一根筋。人可以既是又不是,是“关系”而不是“属性”。罗素也曾指望通过对“既是又不是”的两个“是”字的语义区分来排除悖论、矛盾,如说“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又不是人”(不等同于人),此中前一个“是”意针着具有某种“属性”,后一个“是”则意味着“等同”,两个命题讲的不是一回事,构不成逻辑矛盾。若“态”为“是”(being),那么“势”即“应”(should),从认识论角度,“态”或“是”就是从描述事物状态与特征的参量(或变量 )的众多数值中取其任意值,“势”或“应该”就是从描述事物状态与特征的参量(或变量)的众多数值中取其最大值或极大值。从价值论角度,“态”或“是”就是从描述事物价值是状态与价值特征的参量(或变量)的众多数值中取去其任意值,“势”或“应该”就是从描述事物的价值状态与价值特征的众多数值中取其最大值或极大值。    价值是智能传播中人机态势感知的核心,其体现已不再是原有的产生过程,而是人机环境系统的共同作用而生成的显性和隐性部分,隐性部分更值得深思。抽象符号间的联系不能产生知识和意义,形式符号系统的语义解释和知识建构何以内在于系统而不依赖于人的定义,应该是未来智能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涉及到一个主体的生成。势是(人物环境)各部分之间的一种价值秩序和结构.是一种主观方面的“内外相应”心理作用,所以有人说,“势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势。”不过这并不否认势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和结构”有关,只是肯定对象的形式因素要适应人心的特殊构造,才能产生势觉。势的本质为事物的杂多状态与它的内在本质的协调一致性表征。势产生的原则不在于客观的规则逻辑和状态的概率计算,而是只在个性方面有意义和显出特征的东西。其最高原则是从显出特征的东西开始,达到意蕴——小信息弱概率的大反映强运筹。能够用感性表达理性,用虚拟诱导现实,用should实现being。总之,势是人们理念的感性价值显现。

伦理一词,英文为ethics,一词源自于希腊文的“ethos”,其意义与拉丁文“mores”差不多,表示风俗、习惯的意思。西方的伦理学发展流派纷呈,比较经典的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伦理流派、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伦理学流派、斯宾塞的进化论伦理学流派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伦理学流派。其中存在主义是西方影响最广泛的伦理学流派,始终把自由作为其伦理学的核心,认为“自由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我国,伦理的概念要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周易》、《尚书》已出现单用的伦、理。前者即指人们的关系,“三纲五伦”、“伦理纲常”中的伦即人伦。而理则指条理和道理,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西方相似,不同学派的伦理观差别很大,儒家强调仁、孝悌忠信与道德修养,墨家信奉“兼相爱,交相利”,而法家则重视法治高于教化,人性本恶,要靠法来相制约。

一般而言伦理是哲学的分支,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对其研究是很必要的。因为伦理不但可以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通过一种潜在的价值观来对人的行为产生制约与影响。很难想象,没有伦理的概念,我们的社会会有什么人伦与秩序可言。

通过以上的讨论与分析,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还远没有伦理的概念(至少是现在),有的只是相应的人对于伦理的概念,是人类将伦理的概念强加在机器身上。在潜意识中,人们总是将机器视之合作的人类,所以赋予机器很多原本不属于它的词汇,如机器智能、机器伦理、机器情感等。在笔者看来,这些词汇本身无可厚非,因为这反映出人们对机器很高的期望,期望其能够像人一样理解他人的想法,并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的交互。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弄清楚人的伦理中可以进行结构化处理的部分,因为这样下一步才可以让机器学习,形成自己的伦理体系。而且伦理,正如前面讨论的,是由伦和理组成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含义,而“伦”,即人伦,更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中所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大的文化依赖性。更重要的是,伦理是具有情景性的,在一个情景下的伦理是可以接受的,而换到另一种情景,就变得难以理解,所以,如何解决伦理的跨情境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就智能传播的人机环境交互而言,机指而不仅仅是机器,更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而且还包括机制与机理。而环境不仅仅单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更要涉及到人的心理、体验环境。单纯的关注某一个方面,总会做到以偏概全。智能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更加关键的是机制与机理的与时俱进。因为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发展过快,而机制并不完善,就会制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就有点这个意味。现在的人类智能的机理尚不清楚,更不要提机器的智能机理了。而且,目前机器大多数关注人的外在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机器从传感器得到的环境数据来综合分析人所处的外在环境,但是却很难有相应的算法来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认知环境,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意向性,具有动机性,这也是目前机器所不具备的,也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对于智能传播的发展而言,机器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机制上的不断完善。研究出试图理解人的内隐认知行为的机器,则是进一步的目标。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智能传播中的人机环境交互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是智能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既包括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也包括机器与人、机器与环境及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与很多新兴学科一致,它的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近些年,依托着深度学习的兴起,以及一些大事件(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产生,人们对人工智能本身,以及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的兴趣陡然上升,对其相关研究与著作也相对增多。但是,可以预期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离我们设想的智能程度还相去甚远,且自发的将人的伦理迁移到机器中的想法本身实现难度就极大。而且如果回顾过去的话,人工智能总是在起伏中前进,怎样保证无论是在高峰还是低谷的周期中,政府的资助力度与人们的热情保持在同一水平线,这也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目前的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做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不仅仅要考虑机器技术的高速发展,更要考虑交互主体-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让机器与人类各司其职,互相促进,这才是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的前景与趋势。

4、智能传播的法律规制

动物的智能更多是生理性的,人类的智能除此之外还有心理性和社会性。德国有句谚语:“秩序是生命的一半”。生命的另一半就是非秩序。现代电工学有个名词叫做“击穿”,就是在高电压下绝缘体会变成导体,人类也有一种逻辑击穿能力,即在一定的情境下,把理性的逻辑思维变成感性的非逻辑直觉行为。

在韦伯那里,道德被视作为局限于一定时空情境中的德性;它不可能超越时空而凭借逻辑被证明为普适原则。在现代西方的法学和哲学中,普适主义vs. 特殊主义,法律vs. 德性,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分歧。

道德中的道是道路,德是得到,道德就是通往得到的道路;仁是人,义是应该。仁义道德就是人应该走向获得的路!实际上是感知觉的一种深度概念抽象加工,是一种直觉化了的认知框架结构,是一种无意识化了的深度态势感知,即符合内在道德要求的为刺激—反应快模式,而不是理性的刺激—选择—反应慢模式。

把数据变成信息的过程就是产生定向理解的过程,而把信息变成知识的过程就是更小范围的定向理解过程,这是一个聚合过程;反之,若把知识溶解为信息、把信息转化为数据的过程,就是一个泛化联系、弥散理解的过程。这一来一往就是一个弥散聚合过程(简称弥聚过程),人与外部世界交互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弥聚过程。

去掉数据的物理性是一个瞬间的极其复杂过程,其意义不亚于石头变猴的过程:把一个死沉沉转为一个活生生,把一个无价物化为有价值,把一个有限变为无限,把一个无味道生成有意义,翻天覆地、万象更新、一元复始,不可谓不巨大!这也是人类主观形成的过程,即: 人可以发现未来的动向并利用过去影响它现在的进程。犹如去掉人身上的动物性一般,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而是刺激—选择—反应,中间的那个选择就是主观产生的源头,智能也许就是人性—非动物性。有些动物身上也有人性。

感/知的不是该物之自然属性之和,而是展现着该物时间性、历史性的“意义”。“界限”是让交互更有秩序,于是规则、概率、知识、信息、数据、规范、法律、道德都是这种“界限”的秩序表达。例如“张三把李四打了,他进了医院。”与“张三把李四打了,他进了监狱。”两个事实,就存在着人机不同的理解“界限”,某域的“态势感知”服从于局部的“界限”,遵守了某一种“秩序”,才能进入另一个时空中的“界限”。那种建立“统一”“跨域”的理想,其实就是打破局部领域的“界限”“秩序”,便成为“深度态势感知”。很多态是形不成势的,态形成势的过程就是智能元素成分浮现的过程。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将很容易“操纵信息”,且不留痕迹,在军事领域,信息操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今的不同点在于,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操纵的规模会更强。法国《欧洲时报》2018年9月6日报道称,法国国防部在当地时间9月4日发布一份报告指出,这将造成极大的混乱。法国武装力量部长弗洛朗丝•帕利表示,“整个社会和政治体制都有可能被撬动”。报告尤其提醒注意图片、音频和视频编辑软件带来的威胁,称这些软件“能让任何人讲出任何话,而且不容易辨识”。报告指出,通过数码修改视频里的人物面部,按照修改人的意愿,让他们讲话或做事,这样的加强版假视频,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可信度。报告还指出,修改公众人物的言论将变得很容易,并能发送20多个修改后的版本,“跟真的混在一起,能混淆视听”。报告预计,因为制作成本低,而且被抓住的风险也低,操纵信息的行为会越来越多。平心而论,“界限”是让这个世界更有秩序,于是规范、法律、道德都是这种“界限”的秩序表达。“自我”有必要服从于这一个“界限”,即遵守了某一种“秩序”,才能进入另一个时空中的“界限”。

在哈耶克的浩繁著述中,也许“自发秩序”四个字最为重要。重要在哪呢?自发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说,社会秩序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人为创造的。想象一下远古时期,没有国家,也没有今天这么复杂的社会秩序,质朴的人们只根据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为,他们在长期的互动和磨合中形成了习俗和惯例。如家庭之礼或乡规民约。这就是最初的社会秩序。习俗和惯例的特点是,它们是芸芸众生创立的。当然现代意义上的“自发秩序”已非彼时的“自发秩序”,人类经历了思想启蒙、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智能萌动等过程,这些变化已使得哈耶克曾划分的“人之行动”和“人之设计”开始了混合、融接:几乎所有习俗或惯例既包括人们有目的创立的,还包含他们的“非目的行动”的结果。当前,所谓“人为”不仅是指人的行动,还指人的设计。正如,人类感觉的秩序是自然+人工的一样,人的非目的的行动也是自然+人工的。立法机关不但要发现法律,还要积极创造更人性化的法律。海德格尔有句名言,叫“不是我说话,而是话让我说”。这里的“话”,不在普通语言学意义上来理解,不是语言学的形式规则,也非语言学的意义,而是有内容(什么)的“话”。在已然与未来的智能时代,说话与话说一定要紧密地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智能传播的法律法规才能顺势而为、自然制定,进而更好地保障整个社会秩序和自由的秩序。

关于我们

        CSHIA智能家居创业营成立于2015年3月,由CSHIA、国内优秀的集成商共同发起成立。关注于智能家居集成领域,面向集成商、产品经销商、影音经销商、定制安装服务商、设计师、技术人员、智能家居爱好者提供实操、落地的培训服务。截至2019年中,已培养1450名智能家居专业人才,遍布国内外智能家居一线集成市场。

 

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培训

  • 2013年3月以来,成功举办二十一期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培训(截至2018年9月)。
  • 千余名集成服务商学员覆盖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中东地区。
  • 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成长为一线智能家居集成服务市场的中坚力量。

 

CSHIA-Zigbee智能家居技术专项培训

  • 联盟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Zigbee联盟中国成员组联合开展Zigbee智能家居技术专项培训。
  • 2015年6月以来,Zigbee智能家居技术专项培训已成功举办六期(截至2018年2月)。
  • 填补行业Zigbee智能家居产品开发与实践课程空白,持续输送产品技术人才。

 

CSHIA-阿里云Link智能人居物联网平台SI培训

  • 2017年5月,联盟联合阿里云IoT事业部举办首期智能家居技术专项培训。
  • 2018年8月,联盟联合阿里云IoT事业部举办阿里云Link智能人居物联网平台SI培训。
  • 共同为各地集成服务商提供更优质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 联合培养认证服务商,加快房地产项目智能家居落地应用,提升集成服务议价能力。

 

企业定制内部培训

围绕智能家居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产品选型、方案设计、工程实践等方面,定制开发专项企业内部培训课程,目前已与国内数十家企业建立培训合作。

201334ii-682013年3月 北京 第一期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培训

这个直径仅5厘米的超迷你导航系统 让你外出不再迷路

一个直径仅5厘米的超迷你摩托导航系统,自带240×240分辨率屏幕。除了超小的身材,简单、清晰和超长续航也是它一大卖点。
chu2018070401
Beeline Moto小小的身躯内置了350毫安时电池,在不开启背光情况下能连续使用30小时,待机寿命则长达2-3个月,使用Micro USB接口充电,采用蓝牙4.0与手机无线连接。
chu2018070403
当使用罗盘模式时,Beeline Moto只显示目的地方向、距离,并能在转弯前用醒目箭头和提示骑手。如果选择路线模式,则与多数导航系统一样,提供详尽的路线信息。
此外,它还可以显示行程进度,时长、距离、GPS时速、剩余电量等信息。对于如同一块手表大小的导航仪,能提供这么多功能可以说很良心了。
安装方面,它号称支持所有类型的摩托。官方提供了多种用于固定在车把或后视镜上的卡环和绑带,另外,设备自身支持IP67级防水防震。
chu2018070402
感兴趣的现在就可以购买了,售价为129美元,约合858元人民币,2019年2月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