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联网 “芯片”,准备好了吗?

4月17日美国政府的商务部宣布对中兴的制裁决定,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软件、技术与商品7年,有效期到2025年3月13日。

随后Intel、高通、AMD等科技巨头将执行这一决定;因为不掌控高端芯片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中兴被人卡了脖子,年收入1088亿元的全球第四大通信设备企业会进入“休克“状态,近8万中兴员工会面临失业。

让人唏嘘的是已退休2年创始人侯为贵在76岁高龄被迫再度出山,拯救企业于危难。

冷静的说,摧毁中兴的表面看是美国商务部一纸决定,背后却是企业自身致命弱点,这一弱点在中国科技产业领域非常普遍,中兴被制裁事件出现后,中兴、以及信息通信业关联股价持续大跌,如下图1和表1。

wl2018042701
图1 中兴通讯美股股价受事件影响大跌

wl2018042702
表1 中兴关联信息通信业股价波动

中国信息通信业长期以来“缺芯少魂“问题浮出水平,从中兴单企业问题扩散到全行业危机反思,并在中美贸易争端、政府科技决策、公众利益关注、资本转向等领域带来连锁反应。

在物联网领域,中国的NB-IoT经过1年的准备,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业务发展大幅领先其他国家和竞争对手,是否也存在“芯病”隐患?

一、芯片对于NB-IOT到底有多重要

未来三年将是国内NB-IoT大发展年,预计在2018年全国将建成超80万NB-IoT基站,实现超6000万NB-IoT连接;决定NB-IoT规模普及的是NB-IoT模组性能与成本优势。

目前看,NB-IoT “广域覆盖、低功耗、海量连接”性能优势在商业项目中已经得到很好验证,但低成本特性却体现不充分。为此中国电信进行2亿元模组补贴,并进行了50万模组集采招标,将NB-IoT价格拉低36元上下,逐渐逼近2G模组价位水平。

模组成本的40-50%是芯片,模组成本下降意味着芯片补贴带动成本下降,在模组成本下降的2017年第四季度,同期华为NB-IoT boudica芯片出货量超千万。

NB-IoT芯片负责NB-IoT蜂窝物联信号的接收、处理和数据保存等功能,可以说在NB-IoT产业中,芯片是NB-IoT发展的关键要素,谁捏住了芯片牛鼻子,谁就掌握了产业话语权。下图是芯片/模组成本走势与NB-IoT发展关系。

wl2018042703图2:NB-IoT芯片/模组成本下降带动业务规模发展

如图示,芯片/模组价格下降,NB-IoT模组出货量随之上量, 2017Q4当模组成本接近30元,中国电信NB-IoT项目告别缓慢发展通道,进入快车道,出现了十万级的NB-IoT水表、数十万的共享单车应用、百万级的NB-IoT牛联网等广域低功耗物联应用。

二、中国NB-IOT芯片是否存在“芯病”

从中兴董事长殷一民的4月20日新闻发布会说明看,中兴并不是没有自己芯片,真实情况是中兴核心零部件大量使用自己研发设计的专用芯片,被卡脖子的是大量外购的通用器件,这些通用器件包括CPU,DSP,FPGA,存储器等。国际上通用芯片的代表企业如下表2:

wl2018042704

表2 通用芯片主流企业分布

从上表2可以看出,通用芯片基本上被老牌的欧、美、日、韩等科技巨头垄断。NB-IoT基带芯片中的CPU处理器、信道编码器、DSP、调制解调器、接口模块等也大多数使用上述科技巨头芯片。下表是NB-IoT 基带芯片TOP 10企业,及其通用芯片CPU的统计

wl2018042705

表3  TOP10  NB-IoT通信芯片采用情况

从上表3可以看出,全球NB-IOT芯片企业除了高通、intel中兴微电子、小米等4家企业采自研CPU通用芯片技术之外,其他6家芯片企业均采用通用ARM芯片技术。

既包括挪威Nordic半导体、法国Sequans、加拿大Riot Micro,也包括国内华为海思,联发科、RDA等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ARM芯片技术几乎成为便携式、物联网终端芯片的标配,2016年7月ARM被日本软银以320亿美元收购,全球普及极广的ARM技术架构被日本企业掌控。

国内NB-IoT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NB-IoT芯片近1年才陆续面世,由于不掌握充分信息,还很难判断我国NB-IoT是否真正存在“芯病”,但从TOP10芯片企业大量采用ARM技术和芯片现状来看,这种隐忧是存在的。

中兴事件出现后,NB-IoT芯片出货量越大,集成ARM技术和芯片越多,越有风险;建议国内NB-IoT芯片巨头,保持警惕性,在5G万物互联时代到来之际,抓住弯道超车机遇,强化物联网底层芯片核心技术研发,朝着芯片技术顶端迈进,即使近期不能掌控主导权,近期也不能在技术冲突中太被动。

三、结论和展望

中兴事件对中国科技界的震动是巨大的,大量采用国际通用芯片是个行业普遍现象,如果因为外国法律禁止中国企业集成国外通用芯片导致企业经营崩溃,这不是中兴个案,而是涉及成千上万的科技企业,为什么科技企业普遍的大量外购通用芯片?

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通用芯片研发生产特点决定的。芯片投入规模比较大,系统复杂,周期长、风险大,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承受的。投入大,在NB-IoT领域,一款NB-IoT芯片要花几个亿,如果芯片不能销售数千万片,就会亏钱,产量大的研发分摊薄,产量小的研发分摊巨高,芯片不卖上几千万颗就是亏钱。

周期长,比如芯片从研发到销售,先后经历设计、系统开发与原型验证、芯片制版流片、圆片加工、晶圆测试、封装等十余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为数十个细节,任何一个细节考虑不到或者出错,都有可能导致投片失败;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时间拖延,一个成熟芯片研发,可能需要多次的投片验证,工序多达5000个,周期一般在3-5个月。

二是经济上考虑,企业投身通用芯片研发经济上也不合算,从效益化的理性分析看,能买到便宜实惠的,为什么要自己化大价钱从零起步?市场上销售的通用芯片不仅成熟,并且在摩尔定律的驱使下,芯片的性价比大幅提升,拿来就用很合算。

新兴企业另起炉灶,挤进高门槛,寡头垄断通用芯片领域,即使获得一定生存空间,但很快感受到技术进步压力,在人家赛道上与Intel、高通、AMD、三星等巨头贴身肉搏,胜算极小。

中国科技企业是不是没有出路?不见得。

每一次科技浪潮出现均诞生新一批科技巨头,新一代物联网技术NB-IoT、eMTC、5G 车联网、边缘计算出现,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国内NB-IoT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芯病”问题并不凸显,沿着既有芯片发展轨道,惯性发展,没有突围期望。

国内很多科技企业在新的5G万物互联浪潮中新机遇,围绕核心技术和芯片掌控力提升这一目标,不论是投入巨资自研,还是开展投资并购,掌握产业链高端技术积极布局。比如小米、中天微、华为、中兴、阿里开始研发和应用自己NB-I0T芯片。长期看NB-IoT国内发展没有什么不可以剔除的“芯病”。

显示大潮的异类玩家 Micro LED开启LED新纪元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Micro LED的概念就风声水起,在前不久结束的CES2018上,三星146英寸的模块化Micro LED电视又出尽风头,与传统的LCD电视相比,无论是亮度、对比度还是色彩饱和度,都有了可观的改进。而苹果公司更是早在2014年就花大价钱收购了Micro LED研发公司LuxVue,进行技术储备、提升专利和研发能力。尽管目前并没有任何消费电子产品采用该技术,但苹果仍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突破口,一举一动也是非常引人瞩目。

生物特征识别六大技术未来如何发展?

生物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sheng2018042701

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预计,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12.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为15.7%。生物识别市场正处在快速增长当中。

sheng2018042702

 

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结构中,指纹识别份额达到58%,人脸识别的份额为18%,紧随其后的是新兴的虹膜识别,份额为7%,此外还有与指纹识别类似的掌纹识别,以及声纹识别和静脉识别等。各个生物特征识别的优缺点是什么,在产业化进程中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以及每类生物特征的代表性企业有哪些,今天的文章将为大家详细讲述。

人脸识别

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良好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其它类型的生物识别比较人脸识别具有如下特点:

非强制性:用户不需要专门配合人脸采集设备,几乎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可获取人脸图像,这样的取样方式没有“强制性”;

非接触性: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就能获取人脸图像;

并发性: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

符合视觉特性:“以貌识人”的特性,以及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隐蔽性好等特点。

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产业链也趋于完善,当下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视觉企业,都在做人脸识别,比如旷视科技(Face++)、格灵深瞳、商汤科技、中科视拓等。

人脸识别在具备较高便利性的同时,其安全性也相对较弱一些。识别准确率会受到环境的光线、识别距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另外,当用户通过画妆、整容对于面部进行一些改变时也会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性。这些都是企业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

指纹识别

我国第二代身份证便实现了指纹采集,且各大智能手机都纷纷实现了指纹解锁功能。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指纹识别早已经在消费电子、安防等产业中广泛应用,通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革新。目前国内早已形成了完整的指纹识别产业链,比如,从事指纹芯片设计的上市企业汇顶科技,还有思立微、费恩格尔、迈瑞微等一众国产指纹识别芯片厂商。

虽然每个人的指纹识别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并不适用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例如,双手长期徒手工作业的人们便会为指纹识别而烦恼,他们的手指若有丝毫破损或干湿环境里、沾有异物则指纹识别功能要失效了。另外对于在严寒区域或者严寒气候下,亦或者人们需要长时间带手套的环境当中,这也将使得指纹识别变得不那么便利。

虹膜识别

人的眼睛结构由巩膜、虹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虹膜特征的唯一性,同时也决定了身份识别的唯一性。因此,可以将眼睛的虹膜特征作为每个人的身份识别对象。

根据富士通方面的数据,虹膜识别的错误识别可能为1/1500000,而苹果TouchID的错误识别可能为1/50000,虹膜识别的准确率高达当前指纹方案的三十倍,而虹膜识别又属于非接触式的识别,识别非常方便高效。此外,虹膜识别还具有唯一性、稳定性、不可复制性、活体检测等特点,综合安全性能上占据绝对优势,安全等级来说是目前最高的。

目前,虹膜识别凭借其超高的精确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安检、安防、特种行业考勤与门禁、工业控制等领域。国内在虹膜识别领域代表厂商有中科虹霸、虹星科技、聚虹光电、武汉虹识、释码大华等等。

掌静脉识别

掌静脉识别系统就是首先通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掌静脉分布图,从掌静脉分布图依据专用比对算法提取特征值,通过红外线CCD摄像头获取手指、手掌、手背静脉的图像,将静脉的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将特征值存储。

静脉识别具有高度防伪、简便易用、快速识别及高度准确四大特点。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指静脉识别的特征已被国际公认具有唯一性,且和视网膜相当,在其拒真率(相同结构图,而被算法识别为不同)低于万分之一的情况下,其识假率(不同结构图,而被算法识别为相同)可低于10万分之一。但它同样有着难以规避的缺点:

(1)手背静脉仍可能随着年龄和生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永久性尚未得到证实;

(2)仍然存在无法成功注册登记的可能;

(3)由于采集方式受自身特点的限制,产品难以小型化;

(4)采集设备有特殊要求,设计相对复杂,制造成本高。

目前静脉识别功能在市场的运用并不高,国内知名的企业为富士通、通元微智能科技、智脉科技。

声纹识别

与其他生物特征相比,声纹识别的优势在于:

(1)声纹提取方便,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因此使用者的接受程度也高;

(2)获取语音的识别成本低廉,使用简单,一个麦克风即可,在使用通讯设备时更无需额外的录音设备;

(3)适合远程身份确认,只需要一个麦克风或电话、手机就可以通过网路(通讯网络或互联网络)实现远程登录;

(4)声纹辨认和确认的算法复杂度低;

(5)配合一些其他措施,如通过语音识别进行内容鉴别等,可以提高准确率。这些优势使得声纹识别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系统开发者和用户青睐。

当然,声纹识别的应用有一些缺点:

(1)同一个人的声音具有易变性,易受身体状况、年龄、情绪等的影响;

(2)不同的麦克风和信道对识别性能有影响;

(3)环境噪音对识别有干扰;

(4)混合说话人的情形下人的声纹特征不易提取。

所以,声纹识别目前主要还是被用于一些对于身份安全性要求并不太高的场景当中,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智能音响。目前国内的科大讯飞、思必驰、SpeakIn、云之声都有推出相应的声纹识别技术。

步态识别

步态识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种较新的生物认证技术,它是通过人的走路方式来识别人的身份的方法。

步态识别是一种非接触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因为它不需要人的行为配合;特别适合于远距离的身份识别。这是任何生物特征识别所无法比拟的;不容易伪装。是让犯罪分子防不胜防的追捕手段,它不仅可以分析闭路电视捕捉到的嫌犯的行动情况,还能把它们同嫌犯走路的姿态进行比较。在一些凶杀案中,往往凶犯不让你看到他们的脸,但却能看到凶手走路的样子。采集装置简单、经济。因为只需要一个监控摄像头就行。

当前国内步态识别领域的企业,最出名的为银河水滴。

总结

生物识别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变化和需求,生物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的交集将成为各行业的着力点。当前的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应用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在一些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当中,往往会采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生物识别技术进行验证。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生物识别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五种调光方法让你全面了解LED照明!

LED的发光原理同传统照明不同,是靠P-N结发光,同功率的LED光源,因其采用的芯片不同,电流电压参数则不同,故其内部布线结构和电路分布也不同,导致了各生产厂商的光源对调光驱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控制系统和光源电器不匹配也成了行业内的通病,同时LED的多元化也对控制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控制系统和照明设备不配套,可能会造成灯光熄灭或闪烁,并可能对LED的驱动电路和光源造成损坏。

led2018042501

市场上有五种LED照明设备控制方式:

1. 前沿切相(FPC),可控硅调光

2. 后沿切相(RPC)MOS管调光

3. 1-10V调光

4. DALI(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

5. DMX512(或DMX)调光

led2018042502

 

前沿切相控制调光

前沿调光就是采用可控硅电路,从交流相位0开始,输入电压斩波,直到可控硅导通时,才有电压输入。其原理是调节交流电每个半波的导通角来改变正弦波形,从而改变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以此实现调光的目的。

前沿调光器具有调节精度高、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容易远距离操纵等优点,在市场上占主导地,多数厂家的产品都是这种类型调光器。前沿相位控制调光器一般使用可控硅作为开关器件,所以又称为可控硅调光器。

在LED照明灯上使用FPC调光器的优点是:调光成本低,与现有线路兼容,无需重新布线后沿切相控制调光。劣势是FPC调光性能较差,通常导致调光范围缩小,且会导致最低要求负荷都超过单个或少量LED照明灯额定功率。因为可控硅半控开关的属性,只有开启电流的功能,而不能完全关断电流,即使调至最低依然有弱电流通过,而LED微电流发光的特性,使得用可控硅调光大量存在关断后LED仍然有微弱发光的现象存在,成为目前这种免布线LED调光方式推广的难题。

led2018042503

后沿切相控制调光

后沿切相控制调光器,采用场效应晶体管(FET)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设备制成。后沿切相调光器一般使用MOSFET做为开关器件,所以也称为MOSFET调光器,俗称“MOS管”。MOSFET是全控开关,既可以控制开,也可以控制关,故不存在可控硅调光器不能完全关断的现象。另MOSFET调光电路比可控硅更适合容性负载调光,但因为成本偏高和调光电路相对复杂、不容易做稳定等特点,使得MOS管调光方式没有发展起来,可控硅调光器仍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调光系统市场。

与前沿切相调光器相比,后沿切相调光器应用在LED照明设备上,由于没有最低负荷要求,从而可以在单个照明设备或非常小的负荷上实现更好的性能,但是,由于MOS管极少应用于调光系统,一般只做成旋钮式的单灯调光开关,这种小功率的后切相调光器不适用于工程领域。而诸多照明厂家应用这种调光器对自己的调光驱动和灯具做调光测试。然后将自己的调光产品推向工程市场,导致工程中经常出现用可控硅调光系统调制后切相调光驱动的情况。这种调光方式的不匹配导致调光闪烁,严重的会迅速损坏电源或调光器。

led2018042504

1-10V调光

1-10V调光装置内有两条独立电路,一条为普通的电压电路,用于接通或关断至照明设备的电源,另一条是低压电路,它提供参考电压,告诉照明设备调光级别,0-10V调光控制器之前常用在对荧光灯的调光控制上,现在,因为在LED驱动模块上加上了恒定电源,并且有专门的控制线路,故0-10V调光器同样可以支持大量的LED照明灯。但应用缺点也非常明显,低电压的控制信号需要额外增加一组线路,这对施工的要求大大提高。

led2018042505

DALI调光

DALI标准已经定义了一个DALI网络,包括最大的64个单元(可独立地址),16个组及16个场景。DALI总线上的不同照明单元可以灵活分组,实现不同场景控制和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典型的DALI控制器控制多达40~50盏灯,可分成16个组,同时能够并行处理一些动作。在一个DALI网络中,每秒能处理30~40个控制指令。这意味着控制器对于每个照明组,每秒需要管理2个调光指令。DALI并不是真正的点对点网络,它是代替1~10V电压接口控制镇流器。相对于传统的1-10V调光,DALI的优点在于每个节点都具备唯一地址码,并且带反馈,更远距离调光不会像1-10V那样出现信号衰减,但是工程实践中这个距离还是不宜超过200米。

显然DALI不适合LED照明控制,一个DALI网络只能控制21盏全彩LED灯具。DALI是面向传统照明控制的,注重的是系统的静态控制及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而LED照明系统的规模远远大于DALI系统,主要追求灯具艺术效果表现力,适当的兼顾系统的智能化,这就要求系统需要接入更大的总线网络,具有无限扩展能力和较高的场景刷新能力。因此,DALI系统在大型照明工程中往往作为一个子系统被并入其他总线系统。

DALI调光的优点不用赘述,缺点仍然是令人讨厌的信号线布置和高企的价格。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DALI调光驱动为了确保单片机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在关灯时仍然需要待机耗电。
led2018042506

0DMX512调光

DMX512协议最先是由USITT(美国剧院技术协会)发展成为从控制台用标准数字接口到控制调光器的方式。DMX512超越了模拟系统,但不能完全代替模拟系统。DMX512的简单性、可靠性(假如能够正确安装和使用的话)以及灵活性使其成为资金允许情况下选择的一种协议。

在实际应用中,DMX512的控制方式,一般是将电源和控制器设计在一起。由DMX512控制器控制8~24线,直接驱动LED灯具的RBG线,但是在建筑亮化工程中,由于直流的线路衰弱大,要求在12米左右就要安装一个控制器,控制总线为并行方式,因此,控制器的走线非常的多,很多场合甚至无法施工。 DMX512的接收器需设置地址,让它能明确接收调光指令,这在实际应用中也非常不方便。 多个控制器互联来控制复杂的照明方案,操作软件设计的也会比较复杂。因此,DMX512比较适合灯具集中在一起的场合,如舞台灯光。

综上所述,DMX控制器的主要缺点在于需要特别的接线布局和类型,并需要一定的编程,以便设置基本颜色和场景,这对后期维护的成本较大。

天猫机器人节发布会:德施曼小嘀T86扬帆启航

4月22号,第二季“天猫机器人节”海上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期间德施曼小嘀重磅发布2018第一款新品T86,掀起了一场“智能铁甲”的热潮。
tm2018042501
1、小嘀T86,有生命的“门锁铁甲”
此次发布会上汇聚了几家顶尖智能硬件企业,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智能锁企业德施曼小嘀发布的新品T86小嘀云智能锁。德施曼小嘀独有的设计工艺及“铁甲有生命”的产品理念,获得了现场嘉宾的一致称赞。
作为德系工艺设计的杰出代表,T86在原保时捷、奥迪项目负责人,德施曼首席设计师奥特玛•维肯海泽教授的带领下秉承了后包豪斯设计风格,不仅使用双曲面设计,拥有跑车的流线型,充满着象征时代和速度的造型语言,还选用轿跑级别的超级耐腐蚀材料压铸外观,在硬朗系的德施曼产品中,独树一帜。
tm2018042502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有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受到信息安全易泄露的困扰。针对消费者的痛点,德施曼小嘀联合了国内顶级安全解决方案商阿里云,在T86上搭载了Link Security ID²安全芯片。这相当于在智能锁里加了一层隐形的铠甲,不论是用户的指纹数据还是其他相关数据,都会在云端加密,从而防止攻击者伪造开锁指令非法开锁。同时,固件自主升级功能保证每个家庭在十年之后依旧享受德施曼小嘀最新的系统与技术,让智能锁就像一个生命,从出生起不断成长学习,越来越趋于完美,永保如新。
如果说智能机器人满足的是用户追求室内便捷生活的需求,那么智能锁则是连接着室内、室外,从封闭到开放的关键枢纽,还承担着从场景到云端的安全保卫角色。可以预见这款始于颜值,终于品质的 “门锁铁甲”T86,将再次引领市场方向,成为爆款单品。
2、强强联合,携手开创“极智新生活”
此外知名演员郑爽、吴尊也到现场为发布会助力,畅谈科技改变生活的心得与感受。作为智能产品发烧友,郑爽是最早一批使用智能锁的用户,她在现场试用了德施曼小嘀新品T86,表示对智能锁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并希望德施曼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智能生活的便利。
tm2018042503
一直以来,科技技术从研发到应用于消费生活领域,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而AI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垂直领域的不断落地正缩短这一过程,变革性产品开始涌现。如何打破消费认知,更多的关注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基于此,天猫、优酷联合智能锁领军企业德施曼和多家顶级智能家居企业,打造了天猫机器人节。
tm2018042504
作为2017年618天猫智能锁品类的销售冠军,德施曼在去年双十一全网再销2万套,领跑着智能锁行业,并荣膺天猫智能锁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下,敏锐把握着人们对于“高效、优质、便捷”的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不断挖掘丰富的场景应用优势,以智能锁为核心,打造安防一体化的智慧家居生态系统。此次的“跨界”合作,将让更多的人关注科技,热爱科技,同时体验到智能生活的“极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