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孤岛:中国城市“智慧进化史”

“首席数据官”成新潮流、城市“解堵”效果明显

在后科技时代,小到扫码支付普及日常,大到智能机器人挑战人类,智慧无处不在。人脸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助力城市实现升级,打开了新的可能。当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袭来,智慧城市不再是科幻小说笔下的遥远,而是此刻与未来,重新发现与理解城市也就成了新命题。

从2012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如今全国已有超过500多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国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全球最大的试验场。而这场智慧城市的实验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阻力,其中以“信息孤岛”为甚。

长久以来,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通互享。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不敢开放;视数据为部门“私产”,从部门利益、资源管控等角度考量,导致不愿开放;以部门为中心的政务信息化发展模式,形成许多条块分割的信息,加上档案库里部分数据属于纸质版,导致不能开放。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推进以及一些城市的实践,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填平,“数字壁垒”也开始被打破。一些城市上线城市大脑之后,在交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

3

打破“数字壁垒”,补齐“数字短板”

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率先给出了破除信息孤岛“顽疾”的“国家药方”,全国其他地方也在努力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开放共享。

为了更好地融合数字信息,2017年3月份,佛山市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试运行,汇总了41个政府部门共386个数据集,共计3550多万条数据。2017年12月,为了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更好开发应用和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佛山市又成立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局,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不仅佛山有此先见之明,在2018年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一大亮点就是各地纷纷设立大数据管理局,政府“首席数据官”成新潮流。山东、福建、浙江、重庆等省市新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沈阳、银川、合肥、徐州等地也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将散落在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内部的数据资源统筹和对外开放。

  告别“堵城”,“城市大脑”的产品输出

曾经在杭州,有一句被很多人熟知的“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却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除了交通,安防、建筑、医疗等领域的数据之间也是相互隔绝,如何横向贯通这些系统,而非另起炉灶,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无法逃避的问题。

杭州在2016年上线了城市大脑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用技术构建了一个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实现了城市数据的联通化。

在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正式发布的杭州城市大脑2.0,已经覆盖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共420平方公里,比2017年的1.0版本覆盖面扩大28倍。接管1300个路口信号灯、接入4500路视频,通过七大生命体征全面感知城市交通,并通过移动终端直接指挥杭州200余名交警。

城市大脑的模式也在逐步推广到全国。苏州在2017年启动建设“城市大脑”,济南的交通拥堵程度在2016、2017年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引入“交通大脑”后,在2018年高德地图发布的Q3报告,济南的拥堵程度在全国已经下降到第19位,高峰时的通行速度明显加快。

数据连通后一个显著的效果就是曾经的江南“堵城”杭州在全国最拥堵城市排行榜上从2016年第5名下降到2018年第57名。这背后离不开城市大脑的功劳,数据的互联互通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延伸出了无限的可能。

  数据安全与隐私边界,用政策打一剂安心针

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也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在这股新技术浪潮中,一种新的智慧城市建设业态正在因技术而重塑。但频繁爆出的数据贩卖新闻也让人们诚惶诚恐,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边界的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鉴于此,杭州和贵阳两地做出了表率。2017年,杭州市出台全国首个数据安全规划《杭州市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规划(2018-2020)》,数据的高共享和高利用,势必会加大数据泄露的风险,杭州编制的《规划》,也为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要建立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办法与数据共享交换安全管理办法,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2018年10月1日起,贵阳开始施行《贵阳市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设立统一的大数据安全监管服务、投诉举报平台,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工作监督检查机制。

未来已来:智慧城市新风向

如今,智慧城市成了新的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一线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二线、三线城市都加快了建设步伐。从某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将成为最接近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幻想的存在。

在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当下,智慧城市的着重点或许会更加偏向民生,毕竟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在于以人为本。而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也将吸引更多企业的主动入局。阿里巴巴的ET城市在更多城市实践、百度有AI CITY加持、腾讯的数字城市也在各地布局,可以预见,未来的智慧城市赛道,强有力的竞争者将会更多,百家一统或许难以实现,但诸侯争霸是必然。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今天,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浪潮,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思考,让未来交出一份智慧城市的美好答卷。

来源:新京报记者 范娜娜

2018年云计算关键词:马太效应、价格竞赛与跑马圈地

C端天花板近在眼前,B端业务正在成为互联网巨头新的阵地。

2018年12月18日,百度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百度再次整合其组织架构,ABC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人工智能to B业务和云业务。

“此次组织升级后,ACG将充分利用百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方面的技术优势,聚焦关键赛道,为百度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在内部信中,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

这意味着,继阿里巴巴腾讯之后,百度也正式向B端业务转型。此前,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整合包括腾讯云、智慧零售、腾讯地图、安全产品等核心业务线。阿里巴巴升级阿里云事业群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并向全社会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技巨头的B端转型包含诸多领域,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载体,云计算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起点“,与之相关的业务能力也显得至关重要。

换言之,2018年厮杀惨烈的云计算市场,2019年还将继续,其激烈程度甚或超过2018年。

马太效应

2018年,云计算市场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者愈强。

根据Gartner发布的全球公有云IaaS魔力象限,2017年共计14家企业进入该象限,而2018年这一数字锐减为6家。而在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分析报告中,Gartner方面指出,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前三,其中亚马逊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同比增速达25%。

位居二三位的微软和阿里巴巴,尽管市场份额远不及龙头老大亚马逊,但其市场份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98.2%和62.7%,体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反观前五名之外的“长尾”厂商,市场份额合计仅29%,整体增速为8.6%,远低于头部企业。

“2018年云计算市场较2017年的竞争格局更加清晰。”渤海证券研究团队就此表示,“2017年除头部企业外,其余企业均有一定竞争力,而到2018年,竞争格局显得尤为清晰,头部厂商在云基础设施领域已遥遥领先。”

头部厂商增速高企,“马太效应”凸显的同时,一个小插曲是,云计算市场整体收入增速正在放缓。根据亚马逊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其云服务AWS收入同比增长45.7%,呈现收入增长放缓的迹象。微软Azure云平台最新财季收入同比增速76%低于预期,相较上两季89%和93%的水平有所回落。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趋势具备其合理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区总裁贺乐赋(Ralph Haupter)表示,云计算增速放缓与整个市场基数相关。“基数越大,要想保持同样的增速难度也越大。”贺乐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对目前已经取得业绩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对未来也有非常合理的预期。”

 价格竞赛

2018年的国内公有云市场,延续着此前的价格竞赛。

5月,腾讯云宣布新一轮核心产品价格下调,涉及产品包括CVM、CDN、数据库、COS存储等,最高降幅达50%。6月,阿里云在2018云栖大会海峰会上,对相关云产品和云服务进行降价,其中对象存储OSS降价18.9%,表格存储最高降价50%,EOS云服务器全地域降价24%等。

8月,亚马逊宣布将Linux产品价格降低一半,Windows虚拟服务器的产品价格降低三成左右。据统计,亚马逊十年来降价已超过50次。9月,百度在云智峰会上宣布过去一年相关主要产品持续降价,CDN流量价格近期降低42%,BCC云服务器降价达到50%。

“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各大云基础设施厂商纷纷选择降价来吸引更多用户涌入、增大云服务的规模效应。”招商证券研究团队就此评论道。

不过,价格战的全面开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利润。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其云计算业务亏损2.32亿元,上一财季亏损近5亿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指出,自2018年以来阿里巴巴云计算业务亏损加速,主要是由于市场环境所致,促销、让利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

“我所听到的反馈是,在这个市场中,靠降价来获取市场的许多公司,已经感受到利润压力。”贺乐赋直言自己对价格战的态度,他认为这样做的企业对业务发展缺少长远愿景,同时没有准确认识到,质量在云服务和产品中的重要价值。

因此,随着云计算产业从初期逐渐走向成熟,价格战也将逐渐过渡到价值战。用户所评估的不再仅仅是服务价格,而是为自身带来的价值点。“我所关注的不是竞相压价,而是为客户提供的平台是否安全、服务质量如何,以及能否满足全球各个不同市场监管和法律框架的要求。”贺乐赋指出。

数字化转型

那么,在从草莽阶段的价格战,到成熟期的价值战过渡中,何谓价值?

进入2018年最后几个月,国内科技巨头开始齐刷刷地变阵。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或是百度,新成立的事业群组均包含核心关键字“云”,以此迎接即将到来的上云时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BAT的相关事业群组不仅包含基础的云计算业务,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同时承载AI to B和云业务的发展,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阿里云亦将全面整合包括机器智能的计算平台、算法能力、数据库、基础技术架构平台、调度平台等核心能力。

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京东云总裁申元庆指出,当前云计算还处于“浅水区”,更多是将富余算力、带宽、存储等基础设施能力共享给用户,但当云计算向PaaS及SaaS层等“深水区”推进时,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能力就会成为价值增量。

不过,与C端产品不同,B端用户的组织业务与架构存在差异。“这就需要B端产品根据不同生产关系进行个性化定制,需要BAT对行业和客户业务有更深刻的理解。”渤海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团队分析称,“但这并非他们所擅长的领域。”

以制造业为例,一位钢铁龙头企业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BAT过去在通用互联网领域非常成功,但工业现场肯定不是他们的长项。”该人士表示,“他们所擅长的是数据存储、模型建立等,包括根据外部市场反应进行倒推、排程等内容。”

但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其实更关注工业现场数据如何快速获取、处理和展示。“而且,每个企业的特性都有很大差异,很难将根据一个企业设计的产品直接移植到另一家企业。”该人士指出,“总之,在未来企业级解决方案的建设中,需要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及行业内部软件服务商共同合作,才能比较好地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落地。”